18歲女孩吃飯只能一粒一粒吃,進食稍硬的食物就容易被噎到,歷時三年終於找到病因!

「我真的沒有在減肥!」這是小金這三年來聚餐時,和朋友解釋得最多的一句話。今年18歲的小金,身形異常消瘦,常常被人打趣是「減肥過度」。

只有小金自己明白其中的痛苦,每次吃飯她幾乎只能一粒一粒地吃,稍微吃快一點,她就容易噎住。

18歲女孩吃飯只能一粒一粒吃

歷時三年終於查明病因

這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三年前,在一次吃飯過程中,小金在吞咽時,喉嚨里出現了哽咽的感覺。隨後,她逐漸發現,在進食稍微硬一點的固體食物時,更倍感困難。為此,她不得不放慢進食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咀嚼每一口,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被噎到。

父母帶小金去某三甲醫院做了胃鏡檢查,診斷是慢性胃炎。經過治療,小金的癥狀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加重了。

最近兩個月,小金的哽咽感更加明顯,且吞咽的同時伴隨胸骨痛。反流和嘔吐的問題時有發生,甚至在夜間睡覺時,食物還會反流到鼻腔,讓她痛苦不堪。

小金的父母又帶她來到浙江省中醫院湖濱院區消化內科就診。在門診進行食道造影檢查後,檢查結果顯示小金食管腔擴張,賁門舒張差,鋇劑通過受阻。她被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

浙江省中醫院消化內科呂賓教授指出,小金的食管下部明顯擴張,在與胃相連的賁門處卻出現狹窄,呈現「鳥嘴」狀,這是賁門失弛緩症的典型表現。

平均確診時間長達4年

極易被誤診

像小金這樣的患者還不少。朱奶奶在30年前進行了賁門痙攣手術,術後一段時間,她吞咽困難的問題得以改善。隨着時光流逝,朱奶奶又再次出現吞咽困難的情況。今年年初,因為吃了一塊瘦肉,讓朱奶奶難受了4個小時。

意識到癥狀的嚴重性,朱奶奶來到浙江省中醫院消化內科尋求進一步診斷和治療。日前,呂賓教授團隊為小金和朱奶奶順利開展食管壁內隧道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術),徹底解決了她們的困擾。目前兩位患者都已成功出院。

為什麼「賁門失弛緩症」這麼難診斷?呂賓教授表示,在我國當前的臨床實踐中,賁門失弛緩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需要4年,期間患者可能反覆就醫,由於臨床醫生普遍認識不足,往往未能準確選擇恰當的診斷手段,患者遲遲得不到明確診斷。

呂賓教授指出,當患者出現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胸痛、體重減輕等情況,在排除梗阻或炎症後,可以考慮是賁門失弛緩症,並開展食管造影、食管測壓和胃鏡等必要檢查以進一步明確。

為什麼會得賁門失弛緩症?

呂賓教授介紹,賁門失弛緩症是一種以食管下括約肌鬆弛障礙和食管正常蠕動缺乏為特徵的原發性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賁門位於食管與胃的連接處,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時,食管下括約肌會放鬆,允許食物順利進入胃。然而,在賁門失弛緩症患者中,食管下括約肌的放鬆功能受損,導致食物難以通過賁門進入胃,引起吞咽困難。

長期的食物滯留和食管內壓力增高會導致食管擴張和結構改變,如肥厚、伸長和屈曲,最終失去正常的肌張力。研究表明,這種功能障礙可能與食管肌層內神經節細胞的變性、減少或缺失有關。

呂賓教授團隊在手術中(醫院供圖)

呂賓教授表示,食管壁內隧道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術)的基本過程是利用內鏡技術切開食管黏膜層,分離食管黏膜下層建立一條「隧道」,隨後剝離並切開食管下括約肌周圍的環形肌,最後用金屬夾閉合切口。該手術具有術後24-48小時即可進食,術後吞咽困難即刻得到緩解、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等特點,目前已經成為賁門失弛緩症的一線治療手段。浙江省中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已累計開展200多例poem手術,臨床成功率達到95%以上。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