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喝湯等於慢性自殺!很多人天天都在做!

許多人喜歡喝湯,認為它能補充營養、護理胃部,甚至在病後作為調理身體的一種方式。


然而,某些喝湯習慣可能並不利於健康,反而可能導致鈣質缺乏和痛風。


如果你有以下喝湯的習慣,建議立即改正,因為這些習慣可能正在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



這4個喝湯習慣,等於慢性自殺!


1.喝湯養胃?這樣喝可能更傷胃!


在飯前或飯後喝少量湯(少於200毫升)通常不會對胃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你習慣邊吃飯邊喝湯,要注意了,這可能會對胃造成嚴重傷害。


正常吃飯時,咀嚼不僅幫助食物破碎,還促使唾液與食物混合,開始口腔消化。


如果用湯幫助食物下咽,會干擾這一過程,長期下來可能增加胃部負擔,引起胃病


2.喝湯補鈣?過量可能導致鈣流失!


提及補鈣,許多人會想到骨頭湯,因為它能幫助鈣質從骨頭溶解到湯中,看似有助於吸收。


但研究表明,即使用一公斤骨頭燉湯兩小時,湯中的鈣濃度也不到2mg/100ml,即使熬制半天到一天,鈣濃度也不會超過4mg/100ml。而且,大量的脂肪也會溶入湯中。


飲食中脂肪比例應控制在25%以下。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後,會與鈣結合形成難溶性鈣皂,難以被腸道吸收。因此,骨頭湯中的鈣幾乎無法被人體吸收,反而可能加速鈣流失



3.鮮湯養顏?可能會先引發痛風!


鮮湯的美味來自於溶解在湯中的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加入少量鹽後,谷氨酸可轉化為谷氨酸鈉,即我們熟知的味精,這就是湯鮮美的秘訣。


但是,過於鮮美的湯中含有更多的肌酐、肌酸和嘌呤等物質,這些都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可能導致痛風。


4.老湯更營養?煲得越久營養越少!


許多人認為長時間煲制的湯營養更豐富,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


食材煮得越久,釋放出的嘌呤和脂肪越多,對腎臟和消化系統的傷害也越大。而且,過長的煲湯時間可能導致更多營養物質的流失。


想要喝到養生湯,煲湯時間最重要!


當煲湯時,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烹飪時間來最大限度地保留營養和風味。


1.禽畜類(如排骨、老母雞、豬蹄):1.5至2小時


如果超過這個時間,營養成分可能會降低,而且口感不再提升。同時食用湯中的肉塊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營養。



2.水產類、豆製品:10-30分鐘


魚肉比較容易熟,但是不宜長時間煮制,燉太久容易破壞口感。在煲魚湯前,可以先將魚兩面煎一下,使魚皮結實,不易碎爛,同時去除腥味。


用蝦蟹和貝類做湯時,時間更短,1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3.菌類、根莖類(如海帶、蓮藕):不宜超過40分鐘


在煲湯前,可以先將肉類在開水中焯水,去除血水和部分脂肪,避免湯過於肥膩。之後,在肉類煮至七八成熟時加入這些食材。


4.綠葉菜:不超過2分鐘


綠葉菜應在湯快熟時加入,這樣以保持其口感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