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冠脈造影?什麼是PCI?什麼是心臟支架植入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俗稱心臟介入治療或心臟支架植入,自 1977 年問世以來,歷經四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治療冠心病最常用和最成熟的技術之一。它是在血管造影儀的引導下,通過特製的導管、導絲、球囊及支架等,對狹窄或阻塞的冠狀動脈進行 疏通的治療方法。操作器械的改進,尤其是藥物支架的出現, 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PCI 的主要手術步驟如下:

1. 穿刺

在局部皮膚麻醉後行動脈穿刺。既往比較常見的是經股動脈 穿刺,隨着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器械的發展,目前普遍選擇經橈動 脈穿刺,經橈動脈穿刺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及不便也更少。


2. 置入導絲和導管

穿刺動脈成功後,會在穿刺點放置動脈鞘管,以方便導絲、 造影導管通過。手術醫生將導絲和造影導管順着橈動脈或者股 動脈向前推送,一直到達主動脈根部,也就是冠狀動脈發出的 部位,造影導管置入冠狀動脈開口後撤出導絲。


3. 冠脈造影

從造影導管體外端注入造影劑,造影劑即順着導管進入冠狀動脈。同時在 X 射線的透視下可以顯示造影劑,即 可看到冠狀動脈是否有狹窄或閉塞、狹窄或閉塞的位置及程度如 何等。通過造影結果可以判斷大部分冠狀動脈血管是否需要置入 支架,如左主幹狹窄程度超過 50%,或三支主要血管狹窄程度 超過 70%,則需要置入支架。對於臨界病變,需要進一步行血 管內超聲 / 冠狀動脈流量儲備分數 /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 等檢查幫助判斷。


4. 置入支架

對於需要置入支架的患者,手術醫生會將支架順着導引導 管送入病變位置,利用充氣球囊將支架撐開,撐開的球囊及支架可將狹窄部位疏通,使血流恢復通暢,從而改善心肌缺血


5. 退出導管、包紮

支架置入後,相繼撤出導絲、導管、鞘管,對橈動脈或股 動脈的針孔進行加壓包紮。

6. 術後注意事項

橈動脈的包紮一般使用橈動脈壓迫器。術後需 保持穿刺手臂抬高;壓迫器每 2 小時減壓 1 次,8 小時後拆除; 術後 1 周內手部不能用力,防止傷口崩開。股動脈的壓迫使用 繃帶「8 字包紮」,術後需要平卧制動 16 ~ 24 小時。 術後需多飲水,6 ~ 8 小時內飲水 1000 ~ 2000 毫升,以加快造影劑的排泄,減少對腎臟的損傷。術後當天宜進清淡易消化飲食。


來源:徐亞偉、范理宏等主編《猝可防的心梗》,由李雙、劉偉靜、沈建穎、張恆彬、陳英群、姚建華、孫逸凡、孫雨靜、洪麗瓊、江溶、徐轅虹、朱逸東、何笠、臧贏君、孫曉等編輯文字。

插圖製作:戴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