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縣人民醫院鄭芳:關愛盆底,共享健康

近幾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但廣大群眾對盆底疾病認知和自我保健意識不足,就診和治療意願低,對治療依從性差。

本期特邀墊江縣盆底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鄭芳為大家講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相關知識,讓大家都重視、關愛盆底問題,積極採取措施,及時進行治療,減少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專家簡介》》》

鄭芳,主任醫師,墊江縣盆底診療中心主任、肛腸科主任。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中醫藥學會肛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協會盆底醫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專委會理事,中國便秘聯誼會常務理事。擅長結直腸肛門良性疾病和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記者:什麼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有哪些表現?

鄭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各種病因導致的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組織鬆弛、薄弱,進而盆腔器官移位,連鎖引發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異常。臨床表現為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排便障礙、大便失禁、下尿道感覺障礙、慢性盆腔痛、性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盆底損傷與缺陷的疾病,相互關聯且經常合併發生。

記者:盆底缺陷或損傷帶來的傷害有哪些?

鄭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盆底:尿失禁、糞失禁、便秘。

②生殖、泌尿系統:膀胱、尿道的感覺異常

③生殖系統:盆腔器官脫垂。

④胃腸道系統:結直腸功能障礙。

⑤肌肉骨骼系統:性功能障礙。

神經系統:盆底疼痛綜合征。

記者:引起盆底功能障礙的因素是什麼?

鄭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病因複雜,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妊娠、陰道分娩、絕經後雌激素減少、營養不良、盆底組織先天發育不良、肥胖、吸煙、飲酒、慢性咳嗽、重體力勞動、遺傳結締組織疾病等均可引起。其中,妊娠、分娩和盆底手術是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

為患者進行盆底手術

記者: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高發人群有哪些?

鄭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及生育期女性,其發病率高達20%-40%,並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已婚婦女中,30歲以上女性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和性生活質量低下;40歲以上女性50%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壓力性尿失禁者60%合併不同程度盆腔器官脫垂;盆腔器官脫垂者50%合併壓力性尿失禁等。大便失禁患者中,24%-53%存在尿失禁,7%-22 %存在生殖器脫垂。便秘往往同時伴有排尿障礙。

記者:如何檢查早期發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鄭芳: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多樣而複雜,因此需要將臨床檢查和癥狀調查問卷相結合,綜合評價其癥狀的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生活及健康狀況的影響,治療方案的確定與患者主觀感覺及客觀表現有關。

其中,臨床檢查方式包括:①陰道檢查明確脫垂程度及類型;②盆底肌肉功能評估;③盆底三維超聲;④盆腔磁共振;⑤尿動力學檢查;⑥直腸肛管壓力測定;⑦結腸傳輸實驗;⑧排糞造影;⑨球囊逼出實驗。

記者:如何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鄭芳:均衡膳食、控制體重、限糖、戒煙、禁飲咖啡、正確的姿勢、規律的保護式訓練;避免或減少腹壓增加的活動如負重、下蹲、重體力勞動;生活起居規律,使尿、便排出通暢;治療便秘、咳嗽等慢性腹壓增高的疾病;訓練膀胱功能,改善自主控尿能力。

記者: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要怎麼治療?

鄭芳:盆底功能障礙疾病的預防及早期治療更為重要。以盆底整體理論為依據,根據盆底電生理及盆腹動力學作為診斷基礎,根據盆底功能障礙的類型、程度、部位、年齡、健康狀況及性生活情況等制定個體化的聯合治療方案。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行為治療、盆底肌肉訓練、生物反饋與電磁刺激、針灸、中醫藥、心理治療、骶神經調節、盆底重建術、幹細胞注射治療等。

非手術治療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一線治療方法,通過激活盆底神經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彈性,使功能恢復,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此種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輕、中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或不能耐受手術、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重度患者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

對於非手術治療無效或複發的重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應採用手術治療,使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提高生活質量。(文/李靈 鄭芳;圖/墊江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