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卒中(中風)患者在康復訓練中被鼓勵「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大多數人也習慣於每天進行慢速、低強度的步行或腿部運動。然而,近年來不少研究表明:高強度鍛煉可能更利於刺激神經重塑,從而促使步行能力迅速恢復。這樣看似「急於求成」的方法,真的靠譜嗎?
一、傳統康復:為何「慢」成了常態?
中老年人在經歷卒中後,往往會出現一側肢體無力、協調障礙和步態不穩等問題。出於安全考量,臨床和家庭照護中普遍採用低強度、長時程的康復訓練,比如:
1.緩慢行走:每天分多次、短時間地在平地或操場上來回行走;
2.簡單力量訓練:藉助彈力帶或輕重量啞鈴進行髖部、膝部肌肉的牽拉和收縮;
3.輔助器具:使用助行器或平衡墊,防止跌倒風險。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安全性高,患者容易耐受。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在神經可塑性最強的「黃金期」里,我們是否錯過了更快恢復的機會?
二、什麼是高強度鍛煉?
高強度鍛煉(High-Intensity Exercise)通常指在短時間內,達到或接近個人最大耐受水平的運動強度。常見形式包括:
1.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將快走、原地踏步或單車加速,維持30秒~2分鐘,再進行等時長的低速恢復,反覆進行;
2.力量+爆發力練習:在有保障的輔助下,做立式俯卧撐、半蹲跳或腿部推舉,強調「爆髮式」發力;
3.心肺耐力挑戰:以接近心率上限的速度行走或踏步,持續3~5分鐘,再慢速恢復。
對於卒中患者,需在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合理把握「強度」和「容量」,確保既能達標,又不至於過度疲勞或受傷。
三、高強度為何更「有效」?背後的科學依據
1.神經可塑性被迅速激活
高強度刺激能顯著提升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營養因子(如BDNF),為神經元生長、突觸重建創造更加有利的微環境。研究發現,相比低強度訓練,HIIT能將BDNF水平提升20%~40%。
2.肌肉力量與爆發力同步提升
傳統康復往往側重耐力,肌肉耐力固然重要,但步態恢復更依賴瞬間爆發力,才能抬腿更高、邁步更穩。高強度練習兩者兼顧,提高日常行走的安全性與效率。
3.心肺功能和代謝水平同步改善
心肺耐力的提升,使得患者更能承受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消耗——比如上樓、長距離行走,減少疲勞感,從而提高參與社交和戶外活動的積極性。
四、安全第一:如何規避風險?
1.嚴格評估與分級
在開始高強度鍛煉前,必須做心電圖、血壓、血糖等全身評估。根據個人耐受力,將訓練強度分為輕度(最大心率50%以下)、中度(50%~70%)、高強度(70%以上)。
2.逐步遞增原則
從中度開始,每周增加10%負荷;當患者能夠輕鬆完成3次大循環間歇訓練後,方可考慮升級到高強度。
3.全程監控與反饋
堅持佩戴心率表或血壓監測設備,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時,立即停止並記錄,及時與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溝通。
4.專業陪同
最好在康復師或家屬的陪同下進行,預防跌倒和心血管意外。
五、個性化康復:結合實際才能見效
卒中後康復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方案,應結合:
1.卒中類型與受損部位(腦梗死 vs. 腦出血;大腦皮層 vs. 腦幹);
2.既往基礎病況(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
3.生活習慣與康複目標(回歸家庭日常、參與興趣運動還是恢復工作能力)。
專業的康復團隊會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運動處方」:訓練項目、強度、頻次、循環次數,以及必要的輔助器具和藥物配合。
六、如何開始?實用小貼士
1.諮詢專業:請先找康復科或物理治療師進行全面評估;
2.循序漸進:從中等強度間歇開始,每周3次、每次20分鐘;
3.記錄進度:建立「訓練日誌」,每天記錄時長、心率、疲勞程度和步行距離;
4.關注體感:如果持續出現不適,應及時調整訓練強度或形式;
5.保持耐心:高強度並不意味着「馬上見效」,要以「練培根肌」為理念,長期堅持,才有健康回報。
高強度鍛煉在卒中後步行康復中,因其對神經重塑、肌力爆發和心肺提升的綜合作用,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但這並非「所有人都能立刻上馬」的捷徑。通過科學評估、漸進升級,並在專業指導下安全開展,才能真正實現更快、更穩、更持久的步行恢復。中老年朋友們不妨帶着疑問去嘗試、去觀察,也許下一個「快走」的自己,就藏在每一次高強度的挑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