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是世界身體活動日。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倡導身體活動對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雖然這一日子的全球意義不容忽視,但對於中國等面臨久坐生活方式帶來重大健康與社會挑戰的國家而言,其重要性尤為突出。
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產生的任何需要消耗能量的身體動作。這一定義涵蓋休閑娛樂、通勤交通(步行或騎行)、職業勞動及家務活動等多種形式。按強度可劃分為低強度、中等強度與高強度三個等級。以快步走或騎單車為代表的中等強度活動可使心率提升50-70%;而慢跑、踢足球等高強度活動則能使心率增幅達70-85%。當進行高強度活動時,呼吸會變得深快,數分鐘內即開始出汗,且無法連續說出超過幾個詞語。
鍛煉與運動是身體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鍛煉是為提高身體素質而進行的更具目的性與重複性的活動,如慢跑、瑜伽、舉重、有氧操等,通常具有計劃性與結構性,旨在實現耐力、力量或柔韌性等特定目標。運動則是具有既定規則、競技屬性與技能培養的專業化身體活動。
據世衛組織研究,身體活動對身心健康及社會福祉具有深遠影響。定期參與能有效預防及控制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同時通過緩解抑鬱焦慮癥狀、提升認知功能、改善睡眠質量促進心理健康。對兒童青少年而言,身體活動更是保障健康成長發育的關鍵要素。
除個體健康效益外,身體活動還助力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目標。例如步行、騎行等主動出行方式可減少化石燃料依賴,帶來空氣凈化與道路安全等積極效應,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關於健康、可持續城市及氣候行動的內容高度契合。然而全球身體活動水平仍普遍不足,世衛統計顯示約四分之一成年人(27%)未達建議活動量,超過80%青少年存在活動不足問題。
各年齡段的身體活動建議存在差異:5-17歲兒童青少年應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其中每周需包含三次增強肌肉與骨骼的鍛煉;18-64歲成人每周需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並配合兩天以上肌肉強化訓練;65歲以上老年人除同等標準外需額外注重平衡與力量練習以防跌倒;慢性病患者或殘障人士應根據個人能力調整活動方案,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並輔以肌肉強化訓練。建議存在健康隱患者在調整活動計劃前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
與眾多全球南方國家相似,中國在提升國民身體活動水平方面面臨嚴峻挑戰。2022年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全國階梯調查顯示,19.5%成年人活動不足,女性(14.6%)活躍度顯著低於男性(23.9%)。世衛2022年中國身體活動概況進一步揭示差異:16%成年男性與40%成年女性存在活動不足。最新人口研究更表明50.3%少女與29%少男未達活動標準,凸顯出針對各年齡段開展干預措施的迫切性。
應對挑戰需採取政府主導、社區參與、非政府組織協作與個人實踐相結合的多維策略。首要任務是制定將身體活動列為公共衛生優先事項的國家政策,明確目標、行動計劃與監測框架。同時需投資建設公園、運動場、步行道與單車道等基礎設施,並確保城鄉均衡分佈。公共空間設計應體現包容性,充分考慮女性、兒童及殘障人士使用需求。
通過電視、廣播、社交媒體與社區活動開展全國宣傳,普及身體活動的健康效益。教育系統需將身體活動納入課程體系,學校可通過體育課、課間活動與課外運動俱樂部培養青少年運動習慣。社區層面可組織健步團、運動聯賽、健身課程及瑜伽活動,藉助地方領袖、體育名人與社區組織動員資源、增強凝聚力。建立提供瑜伽、武術或團體運動的社區中心,為居民創造結構化活動機會。
針對制約女性參與的文化壁壘,需設立女性專屬健身中心與體育項目,營造安全鍛煉環境。宣傳女性運動榜樣故事,開展社區對話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科技手段方面,可開發適配本土文化的健身APP與可穿戴設備,提供個性化訓練方案;舉辦在線健身課程覆蓋偏遠地區,確保資源可及性。建立全國性身體活動監測系統,定期收集數據評估政策成效,為制定精準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世界身體活動日提醒着我們:通過應對城市化、性別規範與意識缺失等障礙,營造支持身體活動的社會環境,不僅能提升公共衛生水平,更能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當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社區領袖與個人形成合力,身體活動必將成為中國國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許下"多運動、少久坐"的承諾,攜手建設一個更健康、更快樂、更具活力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