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52 歲的老唐(化名)而言,水不過是在口乾舌燥時用以解渴的工具。若非喉嚨乾渴發出抗議,他絕不會主動端起水杯,去喝那些在他眼中寡淡無味的 「清湯寡水」。
家人卻時刻關注着老唐的健康,見他如此忽視飲水,憂心不已。老伴兒常常在飯桌上念叨,說起隔壁單元的老張,年輕時仗着身體好,不愛喝水。結果上了年紀,腎臟問題頻發,被慢性腎病纏上,大把大把地吃藥,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老唐卻總是敷衍應對,覺得這些離自己遠着呢,堅信自身硬朗,哪能輕易被這點事兒擊倒。
然而,命運的轉折突如其來。
不久前,老唐得知一位老友竟被確診為尿毒症。看到老友形容憔悴,頻繁奔波於醫院與家之間,老唐內心受到了極大衝擊。此刻,他才如夢初醒,意識到那些被自己長久忽視的健康細節,竟可能暗藏致命危機。
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深入探尋,究竟是什麼習慣將腎臟推向深淵,引發尿毒症這一可怕病症?
一、正確認識尿毒症,它是怎麼來的?
在醫學領域,尿毒症這一術語常常被誤解為一種獨立的疾病,然而,它實際上是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綜合體現,是慢性腎臟病發展到終末階段的標誌。
尿毒症的出現,意味着腎臟功能已經嚴重受損。這一狀況不僅對患者的生理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也對其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產生深遠影響。
那麼,究竟哪些是導致尿毒症發生髮症的危險因素呢?
尿毒症最為關鍵的 「導火索」 之一便是慢性腎病(CKD)的肆意發展。
在慢性腎病中,腎小球是最先受到影響的部位。以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例,炎症會破壞腎小球濾過膜,使其失去阻攔蛋白質和血細胞的能力,導致大量蛋白漏入尿液,形成蛋白尿。
隨着病情的惡化,受損的腎小球不斷增多,腎臟的濾過功能逐漸衰退。
腎小管在腎臟的重吸收和分泌過程中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慢性腎病期間,缺血、腎毒性藥物等因素都可能損傷腎小管細胞,干擾其對水、電解質及小分子物質的處理。進而引發葡萄糖流失、水鈉瀦留等問題。
而腎間質的纖維化也是慢性腎病常見的問題之一。炎症細胞的浸潤和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會使腎間質逐漸被纖維組織佔據。阻礙腎小管與腎小球的正常功能,壓迫血管,減少腎臟灌注,最終導致腎功能下滑。
當慢性腎病持續對腎臟造成損害時,腎臟強大的代償能力會逐漸減弱。同時,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也會陷入混亂,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嚴重威脅生命的情況就會出現。腎功能衰竭到無法維持機體基本運轉時,尿毒症便悄然降臨,患者不得不依靠透析或腎移植來維持生命。
其次,尿毒症的發生髮展也更容易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糖尿病會引發尿毒症,根源在於長期高血糖對腎臟的多重損害。
持續高血糖如同一把利刃,侵害全身器官,腎臟更是首當其衝。
長期高血糖對腎臟的多重損害是糖尿病引發尿毒症的根源。高血糖會使腎小球內皮、系膜細胞受損。進而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使大分子蛋白質漏入尿液,形成蛋白尿。
同時,高血糖還會激活腎素 - 血管緊張素 - 醛固酮系統,導致腎小球內壓升高。長期處於高灌注、高濾過狀態,加速腎小球硬化,濾過功能逐漸衰退。
同時,糖尿病引發的全身微血管病變也會波及腎臟微血管。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變窄,血液流速減緩,腎臟組織供血不足,引發缺血、缺氧損傷。病變還會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進一步阻礙腎臟血液灌注,導致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腎功能持續惡化。
而且,糖尿病腎病常伴有炎症反應。高血糖會誘導巨噬細胞等炎症細胞浸潤,釋放白細胞介素 - 1、腫瘤壞死因子 -α 等介質與因子。加重腎臟炎症,刺激細胞外基質產生,推動間質纖維化,干擾腎臟細胞正常代謝、抑制增殖、加速凋亡,破壞腎臟結構與功能。
在糖尿病對腎臟的損害初期,腎臟會通過部分腎單位增加工作量來進行代償,提升腎小球濾過率和強化腎小管重吸收。但隨着損傷的累積,代償能力最終會耗盡。
一旦腎臟無法維持代謝廢物排泄及水電解質、酸鹼平衡,體內代謝廢物就會大量堆積,血肌酐、尿素氮飆升,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尿毒症典型癥狀就會相繼出現,尿毒症也就隨之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當不幸罹患尿毒症,患者身體也會發出諸多 「警報」。
最直觀的便是排尿異常,尿量可能大幅減少,原本規律的排尿變得稀少且困難。同時,尿液顏色也可能變深、渾濁,甚至出現泡沫。
進一步的會出現身體水腫,先是眼瞼、腳踝等部位出現腫脹。隨着病情加重,全身都可能被水腫籠罩,彷彿身體被注滿了水。這源於腎臟排水障礙,水分在體內瀦留。
而乏力、疲倦如影隨形。腎臟功能衰敗使得體內毒素無法有效排出,堆積在身體各個角落,干擾細胞正常代謝,讓人時刻感到精力被抽空。
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癥狀。體內毒素刺激胃腸道,使其蠕動紊亂,食慾也會大打折扣,患者身體愈發虛弱。
了解尿毒症的來龍去脈以及癥狀表現,猶如手握對抗病魔的 「情報」。從根源上預防慢性腎病,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儘可能遠離尿毒症的威脅,守護生命的健康根基。
二、警惕,四件 「傻事」 可致慢性腎病變尿毒症!
腎臟,作為人體至關重要的排泄與代謝器官,默默承擔著維持內環境穩定的重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卻可能如同「慢性毒藥」,悄然侵蝕着腎臟健康,甚至將慢性腎病一步步推向尿毒症的深淵。以下這四件「傻事」,千萬要警惕。
第一件「傻事」:長期忽視口渴,飲水過少。
水對於腎臟而言,既是「清潔劑」,又是「運輸工」。腎臟依靠充足的水分來稀釋血液中的代謝廢物,使其順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當我們飲水過少時,身體處於缺水狀態,腎臟為了儘可能保留水分,會減少尿液生成。這看似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實則暗藏危機。代謝廢物無法被充分稀釋,它們在腎臟內的濃度就會升高,如同在腎臟這個精密儀器中堆積的「污垢」,不斷刺激腎臟組織。
像尿素、肌酐等物質,長時間高濃度地附着於腎小球、腎小管等結構上,會逐漸損傷其細胞,破壞腎臟正常的濾過與重吸收功能。
而且,缺水狀態下腎臟血管也會處於相對收縮狀態,進一步降低腎臟的血液灌注,使得腎臟組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
長此以往,慢性腎病的發病風險大大增加,若病情持續惡化,不排除發展成尿毒症的可能。
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忘記喝水,一整天的飲水量遠遠低於身體所需。殊不知這一簡單的疏忽正悄然危害着腎臟健康,可能你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件「傻事」已然中招。
第二件「傻事」:濫用藥物,尤其是腎毒性藥物。
在身體出現不適時,不少人傾向於自行買葯服用,期望快速緩解癥狀。然而,這種做法存在巨大風險,因為很多藥物在發揮藥效的同時,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例如,常見的非甾體抗炎葯。像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它們被廣泛用於止痛、退熱。如果長期或過量使用,會抑制腎臟內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對腎臟血管有舒張作用,其合成受阻後,腎臟血管收縮,腎小球的濾過率隨之下降。長期如此,腎小球逐漸硬化,腎臟功能慢慢衰退。
還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具有較強的腎毒性。藥物進入體內後,會在腎臟內蓄積,直接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腎小管負責對尿液中的多種物質進行重吸收和分泌,一旦受損,其功能紊亂,水、電解質平衡就會失調,腎臟的排毒能力也大打折扣。
更可怕的是,這些藥物對腎臟的損害往往是隱匿性的。
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時,腎臟可能已經遭受了嚴重的創傷,為慢性腎病乃至尿毒症埋下了伏筆。
第三件「傻事」:長期高蛋白飲食。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日益豐富,高蛋白食物備受青睞。然而,過量攝入蛋白質卻給腎臟帶來了沉重負擔。
正常情況下,腎臟需要處理攝入食物中的蛋白質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當每天攝入的蛋白質遠超身體所需時,腎臟就需要超負荷工作。腎小球要將大量含氮廢物從血液中濾出,腎小管要對其進行後續處理,長期的高強度運轉使得腎臟細胞疲勞不堪。
而且,高蛋白飲食往往伴隨着高磷攝入,磷在腎臟代謝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同時,過多的磷還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這種激素反過來又會影響腎臟的鈣磷代謝,進一步加重腎臟負擔。
長期處於這種重壓之下,腎臟的組織結構開始發生改變。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等病變逐漸顯現,慢性腎病由此滋生,一旦病情失控,尿毒症便接踵而至。
第四件「傻事」:長期憋尿。
這看似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習慣,實則危害極大。
膀胱就像一個「蓄水庫」,正常情況下,當尿液達到一定量時,會通過神經反射刺激人體產生尿意,促使我們及時排尿。但如果長期憋尿,膀胱內的尿液會越積越多,壓力持續升高。
一方面,過高的壓力會逆向傳導至腎臟。
使得腎臟內的壓力也相應增加,影響腎臟的正常血液灌注,如同給腎臟的「血液循環系統」設置了障礙。腎臟組織得不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功能受損。
另一方面,長時間憋尿會讓尿液中的細菌有更多機會滋生繁殖,一旦細菌逆行感染,就可能引發腎盂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
腎盂腎炎反覆發作,腎臟組織不斷受到炎症侵襲,會逐漸出現瘢痕化。腎小球、腎小管等結構遭到破壞,腎臟的濾過和排泄功能日益衰退,慢性腎病逐漸形成,最終也可能惡化為尿毒症。
總之,醫生提醒大家:在生活中要盡量避開這四件「傻事」!
當然,醫生並不是說「喝水少、吃錯藥、吃蛋白太多、憋尿」這些行為一定會導致腎臟損傷,因為和慢性腎病等病理因素相比,影響確實較小,但是,怕就怕「長期積累」!雖然傷害小,卻並非不存在,長期如此的話,真的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我們的腎臟健康。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慢性腎病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累積的結果。通過控制高血壓和糖尿病、合理用藥、調整飲食習慣以及定期體檢,我們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腎病的風險,保護腎臟健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腎臟健康,遠離尿毒症的威脅。
參考文獻:
1、趙翔宇,姚心怡,孫美玲.慢性腎臟病誘導認知障礙的研究進展[J/OL].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1[2025-01-05].
2、王凱.女性預防腎病,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N].中國婦女報,2022-03-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