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呂惠 宋蒙
老人的心臟瓣膜「年久失修」,開胸換了新的生物瓣後12年,這扇「心門」又過期報廢,會導致心臟功能急劇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棘手情況下,七旬老人在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完成「心門」再植手術,目前已康復出院。值得一提的是,二次手術採用的是國際先進的「俄羅斯套娃式」的瓣中瓣技術,在損壞的瓣膜中植入一個新的瓣膜,以微小的創傷解決了高齡患者再換瓣的難題。

華正東主任團隊為老人手術中
換瓣12年後「心門」老化損毀
姜爺爺(化姓)今年76歲,老家在天門。2012年,他檢查發現二尖瓣前葉脫垂合併重度關閉不全,在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做了手術,置換了新的生物瓣。12年來,儘管老人生活安穩,但因患有冠心病,他先後兩次植入了心臟支架。
今年3月,老人再次出現心臟不適,感到憋悶難受,去檢查才知道,他12年前更換的生物瓣膜發生了衰敗,已無法正常工作。據悉,生物瓣膜置換是治療瓣膜病的有效手段,但它的使用壽命有限,平均10至20年會出現衰敗。以老人目前的情況,目前需要進行二次換瓣,否則心臟功能會急劇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好容易修好的「心門」又壞了,老人趕緊到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就診,找到曾接診他的心外科專家龍艷麗主任。考慮到老人已做過開胸手術,胸腔存在粘連,且他年齡大、體質弱,身體難以承受二次開胸的創傷。龍艷麗主任評估後建議,此次手術得採用不開胸、創傷小、恢復快的瓣中瓣技術,再裝一扇新的「心門」。

龍艷麗主任為老人做檢查
一想到此前的三次手術,老人有些擔心,執意想保守治療。然而回家後,他的癥狀一天天加重,走路、吃飯都氣喘吁吁,於是回到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準備手術。
創新技術不開胸再植「心門」
6月25日,一切準備就緒後,老人被送入手術室。術中,心外科主任華正東帶領團隊在老人的大腿內側,通過一根圓珠筆芯粗細的導管,精準地將新的生物瓣膜送到目標位置後,釋放、打開,將新的瓣膜嵌在原先已經衰敗的瓣膜內。在手術團隊的配合下,歷時2個小時,團隊成功為老人更換了新的「心門」。
「瓣膜是心臟里的易損件,就好比房間的門,每一次的開關都對瓣膜是次損耗。」華正東主任介紹,以往「心門」損壞需要給患者開胸,拆除舊「門」,再放新「門」,「門框」周邊難免受損,如今通過介入方式,往老「門」里再裝一個新「門」,既不會破壞老「門」,新「門」還能正常發揮作用。
「沒什麼痛苦,睡一覺的功夫就做完了。」手術後,感覺良好的姜爹爹胸悶癥狀沒了,整個人感覺輕鬆了很多,第二天他就轉到了普通病房。術後一周,老人的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順利出院。
看着自己12年前曾住的樓層,還是龍艷麗主任負責的病區,昔日的回憶歷歷在目。老人感慨:「時隔十多年,謝謝你們又救了我一命!」

老人握手致謝龍艷麗主任

老人一家與醫護人員合影
瓣中瓣植入術成治療新選擇
據了解,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老年瓣膜病患者數量多,隨着人均壽命的延長,很多生物瓣膜置換的高齡患者面臨著再次換瓣的問題。
近年來發展的瓣中瓣技術,不用鋸開胸骨,不用體外循環,不用心臟停跳,同時避免了重新取出瓣膜的複雜性和風險性,以介入方式將大手術變成「小」手術,對於高齡、外科手術風險高危的患者來說,是全新的治療選擇。
目前,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已成功完成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等不同瓣位的瓣中瓣置換手術,患者預後效果良好。
「凡是原有生物瓣膜出現衰敗,且年紀大於65歲的患者,都可通過瓣中瓣技術植入一枚新的生物瓣膜,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華正東主任介紹,手術使用的生物瓣膜採用獨特的瓣環可擴張設計,未來可通過球囊擴張進一步增大瓣環直徑和瓣口面積,以便植入更大規格的生物瓣膜,增加多次瓣中瓣手術的機會,為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瓣膜管理提供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