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吃東西是本能,而我們卻總能聽到很多說法,空腹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些說法科學嗎?
說法1:空腹不能吃黑棗、柿子、山楂
這些果實中含有很多鞣酸(也就是單寧酸),會跟胃酸形成胃石,但有前提條件,即生山楂(在樹上的那種)、澀柿子、大量黑棗。我們吃這些食物時感覺到的澀澀的味道就是鞣酸,它會跟胃酸和果實中的果膠等在胃中形成硬塊。曾有學者在人體外用胃液做過實驗,在胃液中加入咀嚼過的不成熟的山楂團,結果發現,15分鐘即可成塊。不只是空腹不能吃生山楂,滿腹也不行,有很多人是在食用了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後又吃山楂助消化,結果反而形成了胃石。
因此,對於胃蠕動較差、胃酸較高的人來說,還是盡量避免空腹或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後立即吃山楂、黑棗、柿子等富含鞣酸的水果。當然,現在大部分柿子的品種都是脫澀的,對於健康人來說,空腹吃也不用過於擔心。換句話說,少量黑棗、熟透的山楂、甜的柿子還是可以隨時適量攝入的。
說法2:空腹不能吃香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香蕉中富含鎂離子,會使血液中鎂離子濃度快速升高,影響心臟功能。首先,鎂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之一,不能過多,也不能缺少;其次,跟其他水果相比,香蕉的鎂含量是很豐富的,但跟一些糧食、蔬菜相比,就很普通,並不是什麼高鎂食物;再次,作為普通食物,而不是微量營養素補充劑(如鈣片、維生素C等),香蕉是不會給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造成多大困擾的;最後,血液自己也會做一些微調,微調的閾值估計能覆蓋到人被香蕉「撐死」的量。
因此,空腹是可以吃香蕉的。
說法3:空腹不能喝牛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個說法出現有2個原因:一是空腹喝牛奶會引起腹瀉、脹氣;二是空腹喝牛奶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喝了等於白喝。
喝牛奶的確可能會引起腹瀉和脹氣,卻並非由於空腹,而是因為乳糖不耐受。有一部分人,特別是亞洲人,他們只有在嬰幼兒時期體內才有專門用於消化牛奶中乳糖的酶。隨着年齡的增長,這些酶逐漸從體內消失,不再對乳糖進行消化。然而,人類腸道中的一些常規菌群卻具有消化乳糖的能力,於是沒有被人體本身成功吸收的乳糖,成了腸道菌的食物,這些菌利用乳糖「興風作浪」,就導致了腹瀉或脹氣。所以說,牛奶導致的腹瀉、脹氣,並不能歸咎於空腹飲用。當然,對於乳糖不耐受的人來說,空腹飲用可能會有更明顯的癥狀,畢竟菌群會在空腹的時候更「閑」。
牛奶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於是就有人提出,空腹喝的話,由於飢餓,牛奶中的蛋白質會變成能量被消耗掉,耽誤吸收。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如果人的身體已經這麼需要能量了,那麼自身的蛋白質也可能被調動起來消耗掉。更何況,牛奶里也是有碳水化合物的,非脫脂乳更是含有脂肪,甚至都高於蛋白質的含量。
因此,如果你沒有乳糖不耐受,餓了就放心地喝牛奶吧。
說法4:空腹不能喝酸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個說法擔心的是空腹喝酸奶會導致胃酸殺死有益菌,損害了酸奶的營養價值。胃酸的pH基線值在1~2,是指差不多空腹的情況。隨着進食,胃酸的pH值升高,能到4~5,然後隨着食物的排空,又回到基線值。胃酸的pH值在4~5時,確實對有益菌的傷害更小一些。可是,我們指望酸奶提供的主要是奶這部分的營養和酸這部分的質地口感,非常遺憾,活菌並非酸奶的「強項」。因此,我們需要持有的態度應該是:活菌,得到了最好,沒有也不糾結。此外,即使酸奶中的有益菌在通過消化道時有所折損,它們豐富的代謝產物還是可以被很好地吸收的。需要補充活菌的人,建議直接使用菌粉等有益菌製劑,這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空腹喝酸奶,更加應該注意的反而是酸奶的「涼」,大部分酸奶都是冷藏儲存的,如果胃腸比較脆弱敏感,可以等酸奶恢復室溫後再飲用。
說法5:空腹不能喝蜂蜜水、淡鹽水
早上醒來,不管我們的嘴巴渴不渴,身體都是很缺水的。在一夜的睡眠中,身體在以呼吸、出汗、排尿的方式持續排水。根據測算,睡眠8小時,人體會排水450mL。這也使得人在早上血液黏度很高,對於「三高」人群來說,有很大的潛在風險,所以非常需要水來稀釋,蜂蜜那麼黏,自然不適合再添亂了。不僅如此,早上起來的時間,還是血壓上升最快的階段,此時血管對鹽十分敏感,一杯淡鹽水下去,血管收縮更加劇烈。
那麼,不用說也知道了,早上第一杯最好的飲品,就是白開水。
說法6:空腹不能飲酒
空腹飲酒會刺激腸胃,加重肝臟負擔,容易引起高血壓等疾病。還有動物實驗發現,長期餐前飲酒的小白鼠大腦海馬齒狀回的顆粒下區發生損傷。
因此,空腹確實不宜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