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腎衰竭,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馬上仔細在腦海中搜羅了一圈,結果發現毫無頭緒?還是直接從字面理解,腎臟衰老枯竭了,不發揮作用了?又或者是腎臟油盡燈枯,罷工了?
其實大多數人對腎衰竭的認識都很匱乏。這不,小唐三個月前確診腎功能衰竭,現在手上造了瘺,等成熟後才能做血液透析。他也是病發後才知道這個病,漸漸有了了解。
小唐屬於慢性腎衰竭,開始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病症。隨着腎臟損害的加深,逐漸出現易疲、易渴、尿隱血、尿有泡沫、晚上沒尿或尿多、起床後眼瞼浮腫、下肢一按一個坑、血壓莫名其妙升高等癥狀。
小唐很後悔沒有每年做體檢。醫生告訴他,腎衰竭是慢慢拖出來的。如果能早點發現早點治療,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需要忌口,連喝水都不敢大口喝。
類似小唐這樣病情加重後就醫才知道自己得了腎衰竭的情況並不少見。腎衰竭到底是什麼?一般都有什麼癥狀?為什麼會這麼嚴重?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如何理解腎衰竭?
腎臟作為人體的主要排毒器官之一,功能並不單一。它一能將人體多餘的水分和鹽分進行清排,過濾體內的垃圾毒物。二可控制血壓,三還能促進機體紅細胞和刺激維他命D形成,增強骨骼硬度,加強體質。
腎臟衰竭,指的是腎臟受到損害其功能逐漸發生下降的表現。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控制和治療,腎臟功能逐漸喪失,最終腎衰竭會逐漸發展成尿毒症。
根據病程,腎臟衰竭可分為慢性和急性2種:
1、慢性腎衰竭
慢性腎衰竭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瀦留。它是各種腎臟疾病持續病變的結果,腎臟功能發生減退,體內代謝物無法及時排出形成堆積,使人體環境整體失衡。
原發性和繼發性的腎臟疾病都有可能引發慢性腎衰竭。腎小球疾病、腎小球和腎小管功能損傷、腎血管疾病、梗阻性腎病、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高代謝、腎內凝血異常等都是常見病因。
數據顯示,我國成人患上慢性腎臟疾病的比例約為10.8%。慢性腎炎、糖尿病、高血壓等都屬於此類疾病,其最後的歸宿就是尿毒症。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該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以腎小球過濾率值為標準,慢性腎臟病可分為5期:
第1期:腎小球過濾率值≥90,腎臟功能正常,其功能是常人的60%左右,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癥狀。
第2期:腎小球過濾率值60~89,輕度慢性腎衰竭。腎臟功能仍在常人的60%左右,癥狀與第1期一致。
第3期:腎小球過濾率值30~59,中度慢性腎衰竭。腎臟功能只在常人的15%-59%左右,出現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乏等狀態。
第4期:腎小球過濾率值15~29,重度慢性腎衰竭。腎臟功能仍在常人的15%-59%左右,狀態與上一期類似。
第5期:腎小球過濾率值<15或透析,末期腎臟病變。腎臟功能已小於常人的15%,無法排出體內代謝物和水分,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腎臟移植。
慢性腎衰竭就是其中的2~5期。到了5期,徹底發展成了尿毒症。此時腎臟已經無法自主分泌或排出尿液,只能依靠透析把體內多餘的水分以及毒素和尿液排泄出去,或者進行腎臟移植手術。
慢性腎衰竭患者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應限制攝入蛋白質、鈉元素、鉀元素、磷元素等。
2、急性腎衰竭
急性腎衰竭又叫急性腎損傷,是指腎臟功能短時間內突然發生急速減退。該類型病死率更高,可能患者腎臟並無病灶,也可能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病情驟時迅速病變。
急性腎衰竭的病因有3種:
腎前性:腎血流灌注不足。如:有效循環血量下降、心功能衰竭。
腎性:腎實質損傷,與藥物、食物等中毒有關。如:腎小球腎炎。
腎後性:急性尿路梗阻疾病。如腎積水、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
二、腎衰竭有什麼癥狀?
當腎臟功能完全喪失,也就是腎衰竭。腎衰竭意味着腎臟不能再釋放出維持血壓平衡、製造紅細胞和維生素D所需的足夠荷爾蒙,生命體征已接近消失,隨時威脅生命安全。
腎衰竭早期通常只是普通腎病,癥狀並不會特別明顯,很多時候容易被忽視。腎衰竭常見癥狀有:
1、血壓升高
腎衰竭會有血壓發生不同程度升高的情況。腎臟排鈉、排水功能受損時會導致鈉和水在體內蓄留,刺激腎臟分泌波動血壓物質,機體凝血機制變差,傷口癒合速度變慢,發生流鼻血、齒齦出血等。
2、睏倦乏力
睏倦、乏力是腎衰竭最早出現,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癥狀。熬夜、過於勞累都會讓人變得倦怠,特別是家庭和事業兼顧不瑕的人群,下意識認為只是過度疲勞。如休息後得到改善,潛意識不會被重視。
3、身體浮腫
眼瞼浮腫、下肢浮腫現象較為明顯。腎臟未能及時清除的多餘水分滯留在體內造成浮腫。早期大多是腳踝和眼瞼部位出現浮腫,一般休息後即可得到緩解。若持續性蔓延或發生全身性浮腫時,病情已惡化。
此外,出現皮膚瘙癢。腎臟功能失常,阻礙尿素氮、肌酐等有害物質正常排泄,在皮膚中堆積形成刺激後引發瘙癢。未能及時排出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在體內蓄積,還會胸悶,誘發心力衰竭。
4、排尿異常
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血尿。血尿發作頻繁,多為間歇性,一般不伴有疼痛感或其他癥狀。如在發現首次血尿時及早就醫,大概率可避免病變。
慢性腎衰竭初期,尿液量會減少但夜尿量會增加。當尿量逐漸減少,甚至少尿無尿,夜尿量>750ml 或比白天尿量多時,有可能是腎衰竭。
5、面色泛黃
面色泛黃是由於貧血所致。腎功能異常後,骨骼製造紅細胞刺激減少,腎臟產生的促紅細胞數量下降,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紅細胞,導致貧血,面部呈現無血色、泛黃。
貧血是腎衰竭中晚期的癥狀。該癥狀發作和進展十分緩慢,短時間內的反差並不明顯,只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滲透。
6、腰部疼痛
超過50%的腎衰竭患者會出現腰部疼痛。腰部、上腹部疼痛,多為鈍痛感,有血凝塊下落時絞痛感劇烈,被診為腎及輸尿管結石的情況並不少見。
腰部疼痛感通過變換姿勢並不能減輕。病灶增長牽拉到腎臟組織或壓迫到附近神經線、肌肉就會產生疼痛感,只能進行治療。
三、4個檢查方法
臨床研究顯示:腎衰竭病情控制不佳且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最後發展為尿毒症的幾率大大增加,死亡幾率也更高。如何得知是否存在腎衰竭風險?醫生告訴你4個檢查方法:
1、血常規檢查
可以查出患者是否貧血。如診斷貧血程度,大多是正常的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數量顯示正常或增高。個別患者血小板下降,細胞沉降率上升。
很多患者血紅蛋白、紅細胞數量減少。紅細胞大範圍積壓,網織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數量明顯下降。少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現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並列減少,造血功能急劇下降,步入腎衰竭狀態。
2、尿常規檢查
腎衰竭患者主要檢查尿滲透壓。該項檢查可知尿滲透壓的具體情況,多數<1.018,最高可達1.012。尿濃縮稀釋實驗顯示夜尿量>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1.020,最值尿比重差應<0.009。
尿滲透壓隨腎臟的濃縮稀釋功能變化。患者尿量減少,每天的排尿量<1000ml,尿蛋白定量大量增加。晚期腎小球損傷範圍較大,尿蛋白會大幅度減少。
3、尿沉渣檢查
檢查尿液中是否有紅細胞和白細胞。將尿液離心後,通過顯微鏡觀察其中的沉澱物質。發現有白細胞,一般會認為鏡下血尿,紅細胞可能是尿路感染。排查後確認腎臟功能問題,進一步確認腎衰竭狀態。
尿沉渣包括X線尿路平片和造影、同位素腎圖、腎掃描和腎穿刺活組織檢查。這些檢查可以發現不等的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以及顆粒管型,以判斷血尿或感染的情況。其中蠟樣管型最具意義。
4、影像學檢查
尿路超聲顯像可以檢查尿路梗阻情況。針對患者腎臟受損的情況,展開超聲檢查,了解腎臟形態大小。腎臟體積縮小,腎皮質回聲出現明顯異常。腎臟體積發生增大,代表的則是急性腎衰竭。
腎衰竭患者可能並發心血管疾病。胸片檢查可以了解心胸比例,判斷有無肺部水腫、心臟擴大、合併感染、心血管狀態。腎臟動態檢查,可以得知腎小球過濾率值下降的嚴重程度,和腎臟排泄的障礙程度。
以上都是腎衰竭的常見檢查方法。患者還可以進行腎功能檢查,其身體各項指標均能提示腎功能減退。患者還應進行全面體檢,尤其是血壓高、貧血、面色泛黃或黝黑的患者。
對腎衰竭來說,檢查工作必不可少。通過仔細檢查才能落實針對性治療方案,將治療效果提升到最佳。嚴重者甚至需要進行腎臟移植手術,才能延長存活時間,降低腎衰竭死亡率。
腎衰竭危害性突出,須重視治療工作。建議患者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日常飲食均衡搭配,減少進食重口味食物,以減輕腎臟負擔,避免病情加重。如:過咸、過油、過辣等食物。
腎衰竭一種可怕的腎臟疾病,嚴重影響着患者的腎臟健康。患者腎功能下降,會干擾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腎衰竭需警惕,平時應積極做好相關預防工作,發病後及時治療,避免勞累過度,保持充足的休息。
總結:
腎衰竭是腎臟受損發生功能下降的一種表現。按病程可分為慢性和急性,慢性是由腎臟疾病逐漸演變而來,急性則是突然性的,並無特別徵兆。
腎衰竭病發後癥狀較多。血壓升高、睏倦乏力、身體浮腫、皮膚瘙癢、排尿異常、面色泛黃、腰部疼痛都是它的常見癥狀。臨床常通過血常規、尿常規、尿沉渣、影像學這4個方法來進行腎衰竭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