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逼尿肌無力/膀胱活動低下症(DU/UAB)這一常見疾病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日發表於European Urology Focus的一項II期隨機對照試驗,為DU/UAB提供了治療新希望。
研究背景
逼尿肌無力症(DU)會導致膀胱排空不全和時間延長,是引起殘尿感、尿頻等下尿路癥狀(LUTS)的重要原因。膀胱活動低下(UAB)是描述DU的常用術語。DU/UAB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50歲以下的男性中,DU/UAB的患病率為9-28%,在70歲以上的非神經源性LUTS患者中,DU/UAB患病率為48%。目前除導尿術外,這一常見疾病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在DU/UAB的臨床前研究中,體外衝擊波治療(ESWT)已被證明可以促進組織再生和增加逼尿肌收縮能力,研究者據此開展了這一研究,旨在評估ESWT治療DU/UAB的臨床效果。
研究設計
共有11名年齡≥20歲、至少接受3個月的藥物或其他治療失敗、存在排尿困難、殘餘尿量(PVR)>150 ml且膀胱活動不足問卷(UAB-Q)評分>3分的DU/UAB患者參與這項II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試驗組患者(N=6)接受恥骨上方膀胱區的ESWT(衝擊2500次,衝擊頻率為4次/秒,最大能量流密度為0.25 mJ/mm2),每周1次,持續6周。主要研究終點為患者從基線到治療後4周的PVR的平均變化,其他終點包括72h排尿日記的平均變化、患者滿意度的總體反應評估、UAB-Q評分和尿動力學評估。
研究結果
ESWT組患者接受治療後4周PVR較基線得到明顯改善(P=0.046),在治療後4周ESWT組和安慰劑對照組的患者PVR平均變化分別為-157.8 ml(95%CI:-380.1,64.4) vs -6.6 ml(95%CI:-178.1,164.9),在治療後12周兩組PVR平均變化分別為-77.5 ml(95%CI:-242.1,87.1) vs 81.8 ml(95%CI:-137.2,300.7)。
表1 兩組患者在基線、1個月和3個月時的相關指標的平均變化

ESWT組從基線到治療後4周和12周的UAB評分有統計學意義(P=0.011;P=0.007),但安慰劑對照組的UAB評分沒有顯著變化。治療後4周,ESWT組UAB-Q評分顯著低於安慰劑組(P=0.025)。兩組患者均無血尿、疼痛或感染髮生,提示ESWT安全性較好。
研究結論
綜上,ESWT在這項試驗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與安慰劑對照組相比,ESWT組患者DU/UAB癥狀在統計學上顯著減少,PVR呈減少趨勢。儘管這項研究存在局限性,樣本量小,但其結果仍能提示ESWT可能是治療DU/UAB的一種有前途的新方法,未來需要進行多中心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
參考文獻:
Shen YC, Chen CH, Chancellor MB, Chuang YC.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Stud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Detrusor Underactivity/Underactive Bladder. Eur Urol Focus. 2022 Nov 24:S2405-4569(22)00261-9.
編輯:Gardenia
審校:Gardenia
執行:Gardenia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台發佈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於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發佈的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