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人的搶救,很多時候需要治的主要是家屬?這句話估計很多人看不明白,也搞不懂為啥這樣說?
這不是別人說的,這是我自己總結的!大多數時候,真正危重病人的搶救,需要「救治」的,真的是家屬……
一、選擇的背後,其實是倫理道德!
更多的危重症搶救,背後其實是倫理道德,和醫療技術關係不大。就好像一個街坊,老父親90多歲,急性大面積出血以後。我多次和家屬說不建議手術,但家屬「情真意切」的表示,無論如何都要手術。因為六個子女表示,要是讓村裡人知道沒有手術放棄回家了,子女們會覺得抬不起頭來。這,和醫療技術無關,更多的是社會倫理。
二、家屬的選擇,都是權衡再三的結果!
無論是非要手術,還是堅決放棄,這其實都是家屬商議後權衡再三的結果。一個已經基本渡過危險期的腦卒中患者,家屬商議後還是決定放棄,原因很簡單:家裡已經有了一個卧床不起的老人,這個基本上也能確定是卧床不起,家屬100%沒有精力和能力,更沒有經濟實力來照顧好患者的後半程。及時止損,說起來難聽,但也真的是被逼無奈。
三、重病人的死活,都是為了活着的人!
老鄉弟兄四個,老娘入院後子女就告訴我,無論如何都要讓老娘活着,哪怕只是一個植物人。因為子女四個都在外地成家立業,老家就剩下老娘一個人。要是老娘不在了,以後就再也沒有老家了。最後老人真的是一個植物人,子女四個千恩萬謝的出院了。其實,危重病人的死活,都是為了活着的人。因為,他們連自己選擇生死的權利都沒有了。
所以很多時候,搶救病人已經和醫術無關,需要考慮的更多的是家屬的期望值。家屬期望病人無論如何都要活着,那麼對於任何能讓患者活下去的手段都是對的!如果家屬只是期望患者有質量的活着,如果沒有生活質量就無所謂死活,那麼就需要考慮有些治療手段的必要性。
這樣講來,你就會明白我說的那句話:很多時候,重病人的救治,治療的都是家屬。更直白的說,是家屬的期望值和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