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林楊青 記者 吳朝香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手術室里,一根細如髮絲的微型注射針,在醫生的操作下精準地穿刺入眼球,到達黃斑區視網膜下方。隨着針內藥水的緩緩注入,視網膜下原本暗黑色的血凝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溶解變淡......這是眼科中心副主任陳亦棋為一位黃斑區視網膜下大量出血的患者開展超微創手術的場景。
「禁區」出血,她的視力危在旦夕
患者黃女士(化名)1周前突然出現左眼視物模糊的癥狀,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左眼黃斑變性」,隨後進行了眼球內藥物注射治療。然而病情並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療3天後左眼完全無法分辨物體。隨後經當地醫生介紹,黃女士第一時間找到陳亦棋副主任就診。

陳亦棋通過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等詳細的眼科影像學檢查,確診黃女士患了「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並且繼發了大量黃斑下出血以及玻璃體積血。這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黃斑區作為視力最敏銳的部位,常被眼科醫生視為手術禁區,這個區域大量出血,如果得不到較好的控制與處理,會導致永久性失明。
治療刻不容緩,陳亦棋提出微切口玻璃體切割術聯合視網膜下注射藥物溶解出血的手術方案。手術採用超精微針頭,僅有41G。陳亦棋形象地向黃女士解釋道,字母G是來衡量針頭粗細的單位,數字越大,針頭越細,比如掛水時做皮試的針頭直徑大約是26G(約0.45mm),那麼41G的針頭真真是細如髮絲(直徑約0.1mm),穿刺後對網膜組織幾乎不造成任何損傷,術後傷口幾不可見,密閉性更好,手術併發症也更少。
細如髮絲,超精微針頭搶救視力
黃女士當下就同意手術,陳亦棋立刻進行嚴密的術前準備。手術中,在眼科顯微鏡下,陳亦棋先為黃女士進行局部麻醉,隨後用23G穿刺刀在鞏膜上打三個直徑僅0.5mm的小孔,建立手術通道,通過超高速的玻璃體切割機切除玻璃體,再通過41G超精微注射針向視網膜下注射約0.1ml藥物,藥物注射後可見視網膜下積血明顯散開。最後在玻璃體腔內填充長效氣體以頂壓視網膜,驅離溶解的視網膜下積血,並縫合切口。
經過近2個小時的努力,陳亦棋成功地為黃女士實施了手術。術後2個月,黃女士的視力已經從術前視野大面積黑暗提高到了0.5,生活自理完全沒有問題。目前黃女士仍在進行後續治療,視力有望進一步提高。
治療時間窗很重要
陳亦棋介紹,息肉樣脈絡膜血管病變(PCV)是一種以視網膜下橘紅色結節樣病灶和異常擴張的脈絡膜內層血管末端息肉樣改變為特徵的黃斑疾病,是亞洲人患病率較高的黃斑變性類型,病因通常為先天性脈絡膜血管發育異常。早期患者因無任何感覺很少發現,當發生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內及/或神經上皮層下滲出、出血導致眼前黑影遮擋、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等癥狀時患者才會來就診,因此初診時大多數患者視力已經較差。
由於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的臨床表現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類似,且都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中兩者診斷比較容易混淆。通過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等詳細的眼科影像學檢查,可對兩者進行明確鑒別並診斷,採取合適的治療方式才能進一步挽救患者視力。
以往,對這種黃斑下出血的治療方法非常有限,多數眼科醫生會建議藥物保守治療。但血液長時間聚於黃斑區域,既存在毒性、機械損傷,又影響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代謝,積血也難以吸收,甚至等積血吸收後黃斑也不可避免萎縮了,患者最終視力一般都很差。
微創玻璃體切除聯合41G超精微針視網膜下藥物注射術是目前治療黃斑下出血的有效方法,也是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在開展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基礎上實行的超精細、超微創的手術治療。它需要醫生有熟練的微創玻璃體切除技術,通過將藥物直接注射到黃斑視網膜下出血區,促進出血吸收,讓黃斑中心凹功能儘快恢復,以達到精準治療、恢復視力的目的。
陳亦棋特彆強調治療時間窗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一般認為視網膜下藥物注射溶血的最佳手術時機是出血後3-14天,太晚的話就會明顯影響手術效果。陳亦棋呼籲患者:「隨着目前手術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黃斑下出血患者是能夠得到非常有效的治療的,大家出現眼前黑影遮擋、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等癥狀一定要儘快到專業醫生處就診。」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