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一名男子在海灘散步時,腳被貝殼扎傷當時沒在意,結果腳開始腫脹出現水泡,不斷有液體滲出,隨後來到醫院就醫。最終只能截肢保命。
這名男子感染的是創傷弧菌,而它們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食肉菌。食肉菌並不單指一種細菌,食肉菌感染是指由不同細菌引發的壞死性筋膜炎,是對於能造成肌肉組織損壞的菌類總稱,一般有鏈球菌感染,還有克雷伯氏菌、梭狀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嗜水氣單胞菌和海洋創傷弧菌等。
食肉菌究竟多恐怖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確存在入侵點。細菌可通過傷口進入皮膚,之後到達人體內部組織。有時皮膚被刺或針刺傷後,這些細菌也會趁機而入,
而食肉菌的恐怖之處在於,當人體被食肉菌感染後,它們會侵入皮下組織和筋膜,首先消耗組織中得氧氣,同時細菌分泌得酶將組織中得過氧化氫分解,使組織缺氧,創造出了適合厭氧菌生存得環境。
由於大量繁殖和毒素得作用,就會對肌肉和身體組織進行溶解、破壞人體得脂肪、淋巴管、筋膜等結締組織,一旦對人體組織破壞之後,食肉菌可以形成強勁的細菌生物膜, 這種生物膜是阻礙傷口癒合過程的主要障礙。
除了無法癒合之外,感染會迅速沿着皮下間隙向周圍擴散,因為體內組織被啃噬,感染者皮膚的傷口會越來越痛,體溫會越來越高,因為肌肉和身體組織受到破壞,因為體內得結締組織被溶解,組織、器官逐漸壞死並液化,從表皮不斷增大得破損面積滲出破潰物質,所以在短時間內,人會親眼看着自己腐爛,並且散發出難以忍受得惡臭,俄羅斯著名音樂人蘇西林,在乘坐飛機的時候,身上散發惡臭,多名乘客出現嘔吐頭暈等不適癥狀,飛機都被迫降落。他散發惡臭的原因就是無意中感染了食肉菌,。
食肉菌侵蝕人體的速度非常快,最快24個小時,整個人就會被食肉菌「吃掉」。正是由於這類細菌得「殘暴」特性,所以才被冠上「食肉菌」得名稱。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感染食肉菌的死亡率高達 30% ~ 80%。
食肉菌感染案例
近年來 國外有關食肉菌感染的病例報告不斷出現,在歐盟 25 個成員國中,每年感染食肉菌的人數多達 20 000 人 。從 2005 年 至 2008 年 8 月,3 年間中國香港就有 23 例食肉菌感染病例,8 人 死亡,7 人截肢 。
2019年6月26日,英國曾報道了一例食肉菌感染案例,一名12歲的小女孩和家人一起在海邊遊玩時,不幸被食肉菌「纏上「後,最終將小腿後腿幾乎三分之二的被感染的肌肉組織切除才得以存活。
1995年在中國發生了第一起食肉菌感染案例。一名名叫楊曉霞的山東女孩,她的右手至小臂潰爛程度不斷加深,甚至左臂也遭到感染。送去醫院後,醫生對此種「怪病「也手足無措,因為當時醫療條件較差,外加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病例,最後聯合了二十多家醫院的專家,以及細菌研究所的人員等將近80名醫務人員不斷進行商討和會診之後,最終採取截肢和植皮手術,才挽救了楊曉霞的生命。
但是也有很多不幸的感染者,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50歲的男子大衛·愛爾蘭感染了食肉菌,醫生通過三次手術切除了大衛身上25%的皮膚,這些受感染的皮膚遍及從腳踝、軀幹到臀部等全身部位。然而還是沒有阻止食肉菌的侵蝕,大衛最終不幸去世。
鄭州這名男子是不幸的,但是又是幸運的,因為及時截肢,所以保住了性命。如何防範食肉菌呢?
食肉菌主要在海洋比較常見,根據科學家的統計數據,食肉菌感染多數與海產品有關。比如垂釣、潛水或被海產品或海鮮弄傷了手,都有機會感染食肉菌,除此之外,被蟲咬傷也可能感染食肉菌。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生食海鮮,要煮熟再吃。處理海鮮時應戴手套,最好戴厚一點,防止扎傷,很多蝦蟹的殼體尖銳,一般的手套很容易劃破。如果被海鮮刮傷,立刻清水沖洗傷口,並要及時對傷口酒精、生理鹽水消毒,受傷後,大家還是要注意觀察傷口變化,如有惡化要及時就醫。
除此之外,身上有創傷時,千萬不要沾可能攜帶病菌的水,尤其是溫暖的海水,泳池的水等;盡量避免光腳進健身房、汗蒸房、公共浴室等。如果身上有傷口,使用公共健身器材前,最好先用消毒紙巾消毒。
總結
不過,食肉菌雖然如此恐怖,但是科學家想利用食肉菌的「恐怖」去對付其他的超級病菌,比如志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感染能引發腹瀉,每年造成1.6億病例,其中超過100萬人死亡。而且,該病菌的耐藥性愈加嚴重,研究人員用志賀氏桿菌M90T感染斑馬魚幼體,同時又讓讓斑馬魚幼體感染食肉菌,結果,斑馬魚幼體的成活率達到60%。而在對照組中,沒有感染食肉菌的斑馬魚幼體,在感染的第三天,成活率僅有25%。
這讓科學家看到了希望,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讓食肉菌能夠成為對抗超級病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