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血管外科馮波主任團隊採用雜交手術成功救治一位85歲高齡的右側股淺動脈栓塞患者。
患者入院2小時前突發右側肢體劇烈疼痛、麻木發涼,行走困難。查體發現患者右膝以下發紺、發涼,血管搏動消失,經心電圖,彩超等相關檢查診斷為房顫及急性動脈栓塞。
動脈栓塞患者長時間處於肢體缺血狀態會使肢體壞死、肌肉溶解、腎功能嚴重損害,導致必須通過截肢來保命,情況緊急。考慮患者高齡,血小板計數小於50,溶栓出血風險大,且既往有跛行史,考慮有動脈狹窄可能,經研討,血管外科團隊制定手術方案:在神經阻滯麻醉下施行動脈切開取栓術,並利用DSA行造影和狹窄擴張完成取栓後的進一步處理,有效避免肢體因缺血而壞死,確保手術效果。
距患者發病4小時左右,手術成功從股淺動脈內取出血栓,約4.6cm長,足背動脈立即恢復搏動。從切開動脈取栓到動脈縫合完成耗時僅12分鐘,有效縮短肢體缺血時間。隨後患者被送至DSA室進行造影和狹窄擴張治療,造影結果理想,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患者下肢疼痛完全消失,皮溫恢復,第二日即可下床活動。
手術過程
病例拓展
急性下肢動脈栓塞是指下肢動脈中血栓的阻塞。栓子的來源主要來自心臟。心律失常、房顫、肺心病、心瓣膜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心臟內形成血栓,血栓脫落。隨着血液流向周圍動脈,相應的血管會被阻斷,從而導致相應部位出現缺血癥狀。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學者嘗試將介入治療和外科治療這兩種技術結合起來,即雜交手術,也稱複合手術,用來治療下肢動脈的長段閉塞或/和合併動脈分叉部位的閉塞。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目前,這項技術日臻完善,已成為治療下肢動脈的長段閉塞或/和合併動脈分叉部位閉塞的重要方法。
血管急症往往起病兇險,凡是有下肢腫脹、疼痛、麻木、發紺、發黑等情況,要高度警惕血管疾病,尤其是動脈血栓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應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
專家推薦
馮 波 血管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1999年7月畢業於江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普通外科疾病的臨床及科研教學工作。曾赴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進修學習,師從全軍血管外科主任委員景在平教授。
擅長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下肢動脈閉塞及周圍血管疾病微創介入治療,肝膽疾病,疝及胃腸腫瘤的手術治療。擔任了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外科分會專家委員、中國微循環協會基層委員會專家委員、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會血透學組專家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血管醫學江西省分會專家委員等。
王 聰 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從事普外及血管外科20餘年。2015年赴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血管外科進修學習。擅長微創介入治療各種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足、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下肢深靜脈血栓、腫瘤栓塞等。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外科分會專家委員、中國醫學會江西省血管外科分會委員、江西省中西醫結合協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作者: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主治醫師 王 聰
通訊員:潘鑫琦 龍建新
編輯:黃萌楣
審校:陳師睿
核發:謝濤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