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秋分過後全國大部分地區雨季漸漸結束,將進入以乾燥為主的氣候特點。《春秋繁錄》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天文學上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秋分養生應守陰陽平衡之道,做到「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
中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今天,小編就以這三候總結出中醫秋分養生之道~
一候雷始收聲
【防涼燥,多滋潤】
秋分之後,涼燥主氣,養生應當注意防涼燥,多滋潤。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發病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乾唇燥,舌苔薄白而乾涼燥,雖不是大病,但如果不及時防治,病邪便會深入,病症會加重。
要防止秋燥傷肺,從飲食方面調節,應以清潤、溫潤為主,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由於氣候乾燥,應盡量少吃辛辣食品,如蔥,蒜,姜,茴香,辣椒等,要適當多吃,如柑橘,山楂,蘋果,梨,葡萄等新鮮水果,做到「少辣多酸」。還可以多喝溫水,淡茶,豆漿,乳製品,果汁等飲品,達到益胃生津的目的。老年人體質弱,可採用晨起食粥法,如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等。
防涼燥食療方
去涼燥茶
做法:山楂30克或干品15克,洗凈切片,置杯內用沸水沖泡,蓋燜片刻。
功效: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健脾益肝,可補胃酸消食,提神醒腦,軟化血管。適用於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脘腹脹滿、肉積不化、食滯不消、腹痛泄瀉、腸炎痢疾。
二候蟄蟲坯戶
【適寒溫,護腸胃】
秋分後五日,蟲類可以入地風賽巢穴,準備冬眠,但人類就要學會適應寒溫了。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中醫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胃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當增添衣物,夜晚睡覺蓋好被子,以防腹部着涼而引發胃痛和舊病複發。
胃病患者,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預防胃酸侵蝕胃粘膜。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煙禁酒。
護腸胃食療方
橘皮粥
做法:取橘皮50克、粳米100克,橘皮研細末備用,粳米淘洗乾淨後放入鍋內,加清水煮至粥將成時,加入橘皮再煮10分鐘,每日1次。
功效:橘皮可理氣和胃、健脾助運,粳米補氣健脾,合用為理氣運脾之方,適用於有脾胃氣滯、胃腹脹滿、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者。
三候水始涸
【多補水,重養肺】
春夏水長,到秋冬就會幹涸,但人體內不能「乾涸」。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中醫的「肺」與西醫的「肺」所指還是有區別的。中醫所指的肺不單單指一個器官,比如中醫認為「肺主行水」,比較通俗地說是指肺氣有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的功能。這裡的「潤」通俗理解為「滋潤」。中醫認為,肺乃嬌臟,潤肺有助肺部的保健,所以秋季多吃一些如百合、梨、山藥、白蘿蔔、荸薺等潤肺的食物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的。
養肺食療方
五汁飲
做法:雪梨、生藕、甘蔗、荸薺去皮,加上麥冬,5種食材等分量一起榨汁即可。
功效:雪梨清肺潤燥,蓮藕生吃潤燥,甘蔗滋陰、潤燥、養液,荸薺滋陰潤肺,麥冬清肺化痰、清心除煩。其中四種都是食材,所以這碗五汁飲味道也非常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