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原創美文第672期
像寒濕型痛風等慢性疾病,遇冷複發或加重,冬病夏治,事半功倍,效果出乎意外
幾天後,就是傳統節氣小暑,小暑之後,大江南北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就要火起來了。
其實冬病夏治,不單三伏貼一種,還有很多方法像督脈敷灸、養生灸、平衡火罐療法、推拿整復療法、穴位埋線療法,都是冬病夏治的一種,可適用於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的疾病,比如遇冷遇寒複發或加重的疾病,像複發性感冒、頑固口瘡、慢性咳嗽、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哮喘和支氣管疾病;受到風寒誘發或加重的頭痛、慢性腹瀉等。
當然也包括濕困、寒濕型痹阻引起的身體困重、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濕邪引起的反覆發作的疾病。
上述這些疾病,如果採用冬病夏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寒濕型痛風,為什麼適合在夏天「冬病夏治」?
簡單理解,冬病夏治,這個冬病,主要指的是寒性疾病,特別包括那些虛寒、濕寒和實寒導致或誘發,特別好發或加重於冬季的疾病。這個道理大概基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原因,所以寒性疾病同意在秋冬季人們身體陽氣相對較虛弱時發病。
夏治的夏,指的是在夏天這個季節,應四時陽氣旺盛之時,藉助自然界的陽氣生髮,予以人體溫陽補益之法,順勢乘勢而調理治療,這樣做對於虛寒型、寒濕型等以陰邪為盛的疾病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理論源於《素問》,其中記載:「夫四是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因而基於這個「冬病」為陽氣虛弱的疾病,而夏季之時可以溫養陽氣,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寒濕型痛風,該當如何冬病夏治?
寒濕型痛風,在中醫理論里也屬於痹症的範疇,認為是脾腎或肝脾腎陽氣虧虛,氣血不足,或勞倦困頓,雖然痛風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痰瘀痹阻再外感風寒濕邪等誘發,與因為外感風寒濕邪誘發的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很多相通指出。
按照《素問》中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通過在天機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針對寒濕型痛風人體陽氣虧虛的特點,進行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去除陰寒的病邪。
比如就有研究者用冬病夏治的理論採用中藥外敷聯合宣痹湯加減內服進行治療。內服組方由防風、蒼朮、桂枝、制川烏、絡石藤、薏苡仁、當歸。水煎內服。外敷藥方組方由威靈仙、川斷、牛膝、白芍、山藥、骨碎補、當歸、丹參、雞血藤、路路通組成,水煎幾次後過濾,將藥物外敷在背部至陽穴,用神燈照射,然後將葯汁浸潤過得毛巾外敷在病患關節處,保鮮膜包裹三到四個小時,一周一療程。
這樣做的原理,是外敷藥材中威靈仙、路路通祛風濕、通經絡;骨碎補、川斷、牛膝活血通絡、滋補肝腎、強筋骨;白芍、山藥益氣養陰、柔肝止痛。全方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補肝腎、強筋骨。而穴位至陽穴為陽之極穴,總督人之一身陽氣,透穴可升發全身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去除一身邪氣。
內服腌菜中,祛風解表除濕止痛是防風作用;除濕散寒、溫經通絡是蒼朮、桂枝的功效;祛風通絡、散寒止痛制川烏、絡石藤中可以的議題下你;薏苡仁健脾滲濕;當歸補血活血,全方宣痹通絡止痛,活血益氣溫陽。
這樣內外同治,可收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會犯,遠離腎結石。#哆咖醫生超能團##真知新坐標#。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源自網絡,侵刪):2016年第28期《中國社區醫師雜誌》王海榮等文章《「冬病夏治」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00例臨床療效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