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承接「提高準備程度,等待智慧突如其來的爆發」。該篇文章提出了影響智慧爆發的第四項可能因素:準備程度;分析了基於準備程度的兩種「智慧爆發」。
引:
我們已經提及了影響智慧爆發的四類可能因素:心態、專註度、「非意識」壓力和準備程度。相信有些朋友已經注意到了,逍遙一直在用「可能」這個詞。至少說明前述的四類因素並非實現智慧爆發的充要條件。
為什麼呢?稍作思考,我們就會理解,其實任何形式的智慧爆發都離不開大腦思維的運動,而大腦思維的運動又必然會同不斷變化着的環境相聯繫。且不說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尚未清晰地解釋大腦的思維模式。即使未來的某一天這一問題真的被有效解決了,環境的變化也是必然的,哪裡來的絕對的確定性結果呢?
所以,無論我們多麼希望爆發智慧來解決各類難題,我們都不應該期待找到一個確定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可以實現智慧爆發的方法。理解「可能」本就是一種智慧爆發的過程,也是提升智慧水平的一種表現。
逍遙以為:本質而言,精英之自我修鍊中的智慧爆發應屬於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大腦思維有效而合理運動的結果。也可以這樣理解,之所以爆發不出智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抑制了用以分析問題的「心智」的作用,進而抑制了自己大腦思維有效而合理的運動。
一、一項調查引起的思考
逍遙曾經連續兩年面向學生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的問題只有一個:除了本專業的知識外,你還有沒有其他感興趣的知識?調查是不記名的。做這個調查的初衷不過是想側面了解一下學生對專業課以外知識的愛好或需求罷了。說實話,如果按初衷來評判調查收穫的話,調查本身並無多大價值。但是,連續兩年調查結果的所體現出的相似性卻是價值匪淺。
答案有三類。60%左右學生的答案是無、沒有或乾脆空白;30%左右的學生有具體答案,但是答非所問。例如,希望我上課能多些案例分析,希望黑板上的字再大些,希望多介紹幾本專業參考書等等。剩下10%左右學生的答案才符合題意。
兩年的比例非常相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逍遙認真思考過。
1、不可否認,近60%同學的回答也是一種答案。
逍遙曾經一度簡單地認為接受調查的學生的確沒有具體的想法,還曾為自己的學生大比例地受制於填鴨教學而惋惜。但是,第二年的相似結果讓逍遙產生了疑問,畢竟兩年的結果都和黃金分割位0.618如此相近。如果把調查對象改為某企業的員工,問題改為除了現任工作外,你是否有其他感興趣的工作?無記名後的調查結果中是否也會有大約60%的回答是無、沒有或空白呢?(逍遙相信比例不會有多大的不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試驗一下。)
逍遙以為,這60%的人可大致可被分為兩類。第一類,屬於的確沒有其他想法的人,既然是不記名的,何必多思考呢?誠實地回答罷了。第二類,有一定的想法,但是,考慮到是老師對學生(或領導對員工)的調查,雖然不記名,還是少說為妙吧。至於這兩類人各佔多大比例,僅從這個問題就得出結論,絕不是「以事為主」的表現,尚需其他的調查。
2、如何理解30%左右的答案是答非所問呢?
首先,既然有具體答案,那應該就是思考後的結果。
其次,思考後卻答非所問,往往不是沒看清問題,就是心裏有了既定的問題。而前者往往會受到後者的影響。(試想:當我們抱怨孩子馬虎的時候,真的僅僅是馬虎嗎?)
另外,既然是不記名的調查,想什麼,需要什麼自然就寫什麼了。
至於為什麼會有30%左右的人會出現這種結果,逍遙也不清楚。但是,有一點還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在後續的與比例有關的思考和分析中,逍遙發現1/3這個比例還是常常被發現和運用的。
就這樣,既願意思考,又可能會結合具體的事、「以事為主」地思考的人就剩下大約10%了。(提示:到底是「以事為主」的思考呢?還是另外一種基於「我既有的經驗、好惡和聰明勁」的「秒決策」,還需繼續調查以思考和分析。)
總之,無論是選擇不思考,還是選擇「以我為主」的「秒決策」,用於分析問題的心智的作用都被抑制了,大腦的思維運動自然也被有意無意的抑制了。而一旦上述過程多次重複,逐漸養成了習慣,爆發智慧談何容易?
天下的聰明人很多,可是干傻事的聰明人也不少。逍遙以為,究其主要原因往往有兩點:不思考或雖然思考了僅僅是「以我為主」的「秒決策」罷了。與大家共勉。
二、新問題的提出
那麼,如果大腦的思維運動很活躍,是不是就很容易爆發智慧呢?
在任何組織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願意思考和不願意思考的人。以逍遙的理解,二者的比例大約為1:2。即,大約有1/3的人是願意思考的。而這1/3的人中,又有大約2/3的人難免會出現「秒決策」的情況。
雖然針對某件具體的事,「秒決策」的結論可能也是正確的,但是「秒決策」最終難免會導致忽略變化,忽略心智的作用,抑制大腦思維運動,進而抑制智慧水平的提升,抑制我們的自我提升。
最後剩下的就是1/3的1/3,即1/9了。雖然1/9已經屬於小比例了,但是這剩下的願意思考的1/9還是可以被再分的。其中,有大約2/3的人會有如下或類似的感受。
例如,思緒會如天上的浮雲一般,此時還似奔馬,彼時又似獵犬,而過一會又完全不知像什麼了——思考而無果。
又如,思緒原本如綵線盒裡清晰可辨的若干條絲線,可是被手指不經意的幾下攪動後,有些絲線便纏結在一起,不易理清了。而此時,思緒可能還會索性任手指多加幾次攪動,不知原本期待的驚喜,會不會變成難以分離的綵線團呢?——思考而迷惑。
孔夫子有云:過猶不及。即,超過了和未到達並無太大差別。
逍遙以為:無論是不思考,還是看似思考了的「秒決策」,又或是看似「真思考」的無果或迷惑,其本質上並無太大差別。不過是抑制心智合理髮揮作用,進而抑制大腦思維有效而合理運動的不同表現罷了!
總結:
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爆發出用於解決問題的「法智」,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不過是「爆發智慧」的一個小部分的結果罷了。而運用心智,全面系統的分析問題才是爆發智慧中不可或缺、不可逾越的關鍵過程!說得嚴重一些,離開了「心智」的有效作用,所謂的心態、專註度、「非意識」壓力和準備程度很可能也不過是天上的浮雲罷了!
逍遙相信,各位聰明的朋友已經猜到了。剩下的1/9中的1/3人往往就是那些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心智去發現變化,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經過持續的自我修鍊,不斷提升智慧水平和人格素質,這1/27的人才有機會真正成為精英。
思考:
先不要考慮比率的大小了。精英一定是少數,但是能不能成為少數卻取決於我們自己。讓我們專註於真正的關鍵問題吧:既然發揮心智的作用才是爆發智慧的關鍵過程,那麼,在面對難題時,我們應如何有效發揮心智的作用,進而促進智慧的爆發呢?且聽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