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被領導批評後,就覺得難受,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這份工作,是不是會一直做不好。
孩子總是在寫作業的時候要去上廁所、要去喝水、要去找書本,就是不想寫作業,每一次都好像在挑戰你的忍耐力。面對這些,你是不是會控制不住,火蹭的一下子就上來了,對着孩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吼罵。
不管是難受、懷疑自己,還是憤怒、暴躁,都是不好的情緒,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煩惱。
那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能夠讓我們擺脫負面情緒、擁有快樂生活呢?
當然是有的,《拆除你的情緒地雷》就是這樣一本操作性極強的手冊,既有簡單直接的方法,又有樸實實用的智慧,能夠讓你的負面情緒更少,工作生活都更快樂。
心理學巨匠阿爾伯特.埃利斯做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投身心理治療工作60餘年,15000多名飽受情緒困擾的人被治癒,他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做為獻給世人的禮物,相信每個人都能做進行簡單的心理自助治療,減少各種情緒困擾。
01 調整心態,自我改變
其實,每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天然的、與生俱來的一些傾向使我們感到焦慮、抑鬱、憤怒或厭惡,但是,我們人類天生就是積極主義者,總是積極主動地去努力解決生命中遇到的困難。所以,我們是可以調整心態,趕走負面情緒的。
可能,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老師、親戚都會一直講,做事情要集中注意力。等到我們成為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依然會說,做事情要集中注意力。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分散注意力,如何通過分散注意力去調整心態,拒絕負面情緒。
古代的思想學家們已經意識到,專註做某件事情能夠減少焦慮和抑鬱。比如瑜伽、聽音樂、閱讀和其他能夠分散精力的活動,這些活動既有自己的意義,又能夠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不再那麼焦慮。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放鬆練習技巧:選擇一個對你來說很有意義的詞語,或者想像一個最讓你放鬆場景,以舒服的姿勢坐着或者躺着,閉上眼睛,讓全身肌肉放鬆,緩慢而自然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那個詞語或者那個場景上,不去想其他任何事情。只要覺得有了壓力或者焦慮,就可以利用這個技巧練習5分鐘、10分鐘或者20分鐘。
安安發現能夠讓自己放鬆下來的最好方法是,當她躺在舒服的椅子上,想像自己身處一片花海,聞着花香,吹着微風。所以,每當工作讓她心煩意亂的時候,就會用這個方法讓自己快速平靜下來,趕走那些快要到來的煩惱。
就像安安那樣,因為一些事情,那些不好的情緒馬上就要跑出來,這時候就分散掉注意力,去想想能夠更自己放鬆的事情,你會發現能夠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並得到一種成就感,是真的很有幫助。
是不是每次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都去分散注意力,就不會有煩惱,就不會有負面情緒了呢?或者,你可能會說,分散注意力減少煩惱只是暫時的,那之後呢,不還是會有煩惱嗎?
是的,分散注意力只是我們開始改變的第一步,只能暫時的將負面情緒拒之門外。要想徹底地將負面情緒拒之門外。
那麼,就需要接下來的第二步。
02.從現實出發,理性看待。
這一點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軍是很喜歡籃球運動的,但是從來不願意去現場觀看比賽,因為他總是覺得會有一顆籃球飛過來砸到他。事實上,籃球會不會從比賽場地飛到觀眾席呢?當然會呀,不過這是概率事件,並不是每場比賽一定會發生的。再退一步講,就算有籃球飛向觀眾席,那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就能躲過或者接住這顆球。
小軍相通了這些,明白籃球飛出來砸到他,只是概率事件。就算被砸到,也就是身體的痛苦,他依然可以享受比賽的激情,依然可以快樂的生活。所以當他理性的去看待籃球比賽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享受比賽帶來的愉悅,不再擔心,不再焦慮。
如果接受了宇宙是不可控制的這一事實,你將大大減少自己對於危險的焦慮。如果能夠接受生命中真正的危險,即便有時候身體上會出現不舒服,但精神上也可以是愉悅的。
以上跟大家聊的,都是自我心態的調整和改變,可能因為固有認知,可能因為潛意識作用,很多時候你還需要一些更加徹底的方法來拒絕負面情緒。
03.反駁消極想法
其實,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會有期望落空,會有事與願違,會有失落無助,不管哪種境遇何種情緒,都是我們的人生的一部分。那麼,當遇到麻煩的時候,要怎麼做才能夠減少自己的痛苦呢?簡單來說,就是盡量不要把麻煩往壞處想。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看待已發生的麻煩事情,或者稱之為已發生的不好的事情。
在美國西南部的沙漠地帶,有一個命運十分悲慘的小男孩,因為父母雙親的離世,在他10歲的時候就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父母留下來的土地,也被沙漠侵吞掉了。小男孩的處境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既沒有收成,也沒有可以充饑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小男孩想了很久,決定要做點什麼去改變,而不是待在家裡等到命運的審判。後來,小男孩告訴自己,要去做一名教師,並為此而努力。
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小男孩離開了家,去鎮上找了一份薪水極低的工作,一邊打工一邊讀借來的書。不管身處的環境多麼惡劣,小男孩都積極的工作,並在工作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去學習。多年之後,他長成了掌握很多知識的年輕人,應聘到了鎮上的小學做老師,並用自己的堅持不懈影響了很多人。
就這樣,小男孩從一個幾乎被命運拋棄的人,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為青年。
小男孩在他10歲那年,面對人生的不幸,沒有自怨自艾,沒有放逐自我。而是坦然接受既定的事實,並努力找到解決的辦法,才有了後來的命運反轉。就像雷茵霍爾德.尼布爾說的那樣:給你自己勇氣去改變你能改變的不幸,給你自己平靜去接受你不能改變的,給你自己智慧去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這樣就不會為生活中遇到的不幸或者磨難而不安了。
當我們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中立的去看待已發生的事情,往往會有新的發現。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是會打開另一扇窗戶的,理性看待就是減少煩惱的另一扇窗戶。
看似非常理性的我們,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總是喜歡以偏概全。比如面試了幾家單位,都沒有回復,就覺得一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連着失敗了幾次,就覺得自己一定不會成功;看着孩子連簡單的加減法都要計算半天,就覺得他學習一定很差……這些都是因為一個點,否定了一個面的過度以偏概全。
加繆的小說《局外人》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默爾索莫名的被牽扯進一樁命案中,當時負責審訊的司法機構,並沒有把審訊的重點放在調查整個命案,而是通過「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來判定他就是一個冷漠無情的惡魔。片面的因為某個事情,判決了默爾索的死刑。
小說中的故事聽起來是很荒謬的,但是現實中也不乏有類似的事情。
比如,小時候如果一次犯傻偷偷拿了家裡的錢,以後家裡又有東西不見,可能第一個懷疑的就是你,不論到底是不是你拿的。因為性格內向,不愛笑不愛說話,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可能會被說面相不好、難以相處。因為一份報告漏掉了部分信息而被批評,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就是個失敗的人。
可能是一次錯誤、一張面孔、一個失誤......被動或者主動的給自己貼上了各種標籤,都是以偏概全特別有害的表現形式。當然了,不是所有的標籤都是有害的,限制性的和以偏概全的標籤才是我們應該小心的。
換個角度來講,以偏概全的標籤是因為「具象化」造成,它指的是對某件不好的事情的想像具體化,把想像和這件事情等同起來。比如,覺得失敗是可怕的,當想像具象化之後,就認為只要失敗了,就一定是可怕的。事實上,」可怕的」只是你的一個想法而已,但是你的想法和感受都會讓失敗這件事情變得很可怕,甚至會導致行為都發生改變,開始懼怕失敗,覺得一切失敗都是「可怕的」。
因此,停止具象化就能夠撕掉標籤,減少煩惱。失敗只是這一次的,是為了迎接下一次的成功做出的鋪墊和努力。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會怎麼想呢?
我們來試想一個場景:周一早上因為搭配衣服出門晚了幾分鐘,又遇到早高峰,毫無懸念的遲到了。這時候,你內心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是不是一下子就冒出來一句「糟糕,遲到了,被老闆看到就完蛋了」。
「糟糕」「完蛋了」,這些像口頭禪一樣的詞語,都快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了,好像任何一件不順心的事情都可以用它們來表達一切情感,覺得不順心、不快樂都是糟糕至極的。
其實,不是所有不順心的事情,都是糟糕至極的。
之前在一檔娛樂節目中,模擬過一個男女生交往的場景。女孩子說:你不陪我去看電影,我就跟你分手。男孩子說:分手就分手,下一個女朋友會更好、會更乖、會更貼心。
分手這件事情,對於當事人而言是不順心的,不快樂的,那一定是糟糕至極的嗎?不見得,就像場景設定里說的那樣,可能下一個才是你對的人。
事情已經發生了,存在即是合理。有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好的或者很不好的,這些事情是與我們的利益想左的,但是不管它們有多麼不好,也只是某種壞運氣而已,遠沒有達到糟糕的程度。就像上班遲到這件事情,不過就是被提醒一下或者被批評一句,下次早點到就好了。所謂的「完蛋」、「糟糕」都是我們強行貼上去的標籤。
不順心的事情,只是因為運氣不好而已。相信事情遠遠沒有到糟糕至極的地步,努力改變運氣不好的狀況,事情就會順心起來,快樂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