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一個人最高級的稱讚,「鬆弛感」可能是其中之一。
這個詞來自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個場景:一位女士帶全家人出門旅遊,遇到孩子證件過期、行李需重新託運等突髮狀況。圍觀者猜測他們一定會暴躁,但沒想到一家人沒有發生衝突、爭吵,而是從容地重新安排,輕鬆平常地解決了一件外人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
帖子發出後引發討論,網友紛紛感慨:「原來世界上真有這麼鬆弛的家庭!」
「鬆弛感」是如何養成的?《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心理專家解讀,教你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受訪專家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系教授 湯永隆
南方醫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楊雪嶺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博士 郭潤峰
鬆弛感為什麼會被追捧?
所謂的「鬆弛感」,並不是心大、懶惰,更多的是指在繁瑣、忙亂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秩序。
「很多人已經丟失這種狀態很久了。」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應用心理系教授湯永隆表示,鬆弛感和社會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緊張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那种放松自如、安靜平和的狀態,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
從神經理論來看,「鬆弛感」是一種腹側迷走神經活躍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感到安全並與他人產生聯結感,體驗到希望、靈活等積極感受。
在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成年人每天忙碌不已。繁忙的加班、瑣碎的生活,讓人難以鬆弛,每天神經緊繃,甚至一觸即「跳」。
3步讓自己「鬆弛」下來
不少人認為,鬆弛感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狀態,有錢、有閑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其實,「鬆弛」更多是一種內在品質。樂觀、穩定的情緒狀態,可能是鬆弛感的必備要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類人有很高的涵容力,即使外界沒有按照預期發展,也能從容應對。
這些品質和能力並不完全來自物質自信,大多數人可以試着成為這樣的人。
提醒自己慢下來
面對外界的語言攻擊、突發事件、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時,不要着急反應甚至反抗,時刻提醒自己慢下來,尤其不要衝動行事。
積極看待挑戰
「處變不驚」的能力是訓練出來的,處理困難的次數多了,多從積極的角度總結經驗,以後應對起來就遊刃有餘。
合理規劃生活
漠不關心、無上進心不是真正的「從容」。提前做準備、做規劃,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更容易鬆弛下來。
盡量不要被生活工作追着走,減少一些「不得不」,多一些「有備無患」。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不生氣、緊張…...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隨意發泄,也不是一忍再忍,而是要找到一個正確的出口。
焦慮
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焦慮源於對「控制感」的喪失,如果生活總是無序,情緒就容易反反覆復。
有焦慮傾向的人要養成規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習慣,有效管理時間,讓自己更加井井有條、從容不迫。
悲傷
及時哭出來
感到悲傷痛苦時,不要憋在心底,要哭出來。
大哭一場有助釋放悲傷情緒,淚水會帶走體內的壓力激素,降低與壓力相關的神經遞質,也是心理健康的良藥。
憤怒
學會巧妙表達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憤怒在冒頭,最好藉機離開一下,讓自己先放鬆冷靜下來。生氣後要向對方明確表達內心想法和需求,盡量避免用批評和指責的語氣。
有些憤怒是難以當場表達和發泄的,平時積累的怒氣和壓力,要定時去清空。
孤獨
主動走出封閉
對害怕和別人打交道的人來說,關鍵在於勇敢地走出封閉狀態。
多與親友通電話或見面,交流生活或情緒;積极參加行業交流或做公益活動,也能增強社交,獲得充實感。
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鬆弛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願每個人都能心靈自由,活得鬆弛。▲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