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讓心理健康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裏

2022年10月10日12:03:21 心理 1928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通訊員 張勇

李盛(化名)全家與精神疾病已經抗爭了20多個年頭,當他聽到兒子在精神醫院恢復不錯的消息,李盛下意識挺直了一些彎曲的後背,嘴裏不住地說著:「感謝政府了,中,中,好點就中。」

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讓心理健康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裏 - 天天要聞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為了推動全社會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衛生的認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關注心理健康需求、營造心理健康環境,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防治所通過多種途徑,開展系列宣傳,在全市營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深入推進鄭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心理健康問題絕不等於精神疾病

近年來,隨着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年增多,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不僅僅是無疾病、不虛弱,它還涉及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而心理健康也絕不僅僅是沒有精神疾病這麼簡單,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防治所醫師張寶琴介紹:「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恰當的認識和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人和事,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同事等),情緒穩定,行為有目的性,不放縱,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能夠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

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讓心理健康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裏 - 天天要聞

在實現自我、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個體的精神功能可能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或癥狀,如幻覺、妄想、失眠、抑鬱、焦慮、躁狂,行為異常,更加嚴重時會出現危及生命安全的極端行為,這些癥狀通過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形成了各種精神疾病,而心理健康問題絕不等於精神疾病,也不能將其畫上等號。

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核心工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10人中約有1人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在重大事件發生時這一比例會迅速上升。

「鄭州作為一座新興的國家級中心城市,高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劇,個體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逐漸凸顯,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可行且必行的選擇。」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防治所所長段大平表示。

心理健康宣傳形式走心,效果入心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活動,推動全社會提高認識,增強心理健康意識。

從8月起,鄭州市疾控中心就針對精神衛生日啟動了專項宣傳活動,通過刊發系列新聞稿件,科普視頻、網絡直播、海報等形式進行廣泛線上宣傳。

聯合鄭州市各縣區策劃的,「我為鄭州精防工作代言」系列活動受到了各縣(市/區)精防工作者和老百姓的積極響應認同,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讓心理健康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裏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還與多家單位聯合開展線下活動,利用周末走進社區,走到老百姓身邊,面對面進行精神衛生宣傳及資料發放。

「你們這個活動太好了,家人一直覺得我抑鬱是閑的、裝的,他們都不理解,都不知道我有多難受。」一位寶媽一邊抹着眼角的淚,一邊向在社區做活動的疾控工作人員說。

「我最近確實老忘事,癥狀和展板上的可多都對照,看來要儘快到醫院去瞧瞧了。」在長基花園小區活動現場,60多歲的王阿姨一邊看着展板一邊向工作人員訴說著自己的疑問。

「誰說小孩子就沒煩惱,我要把這本宣傳手冊帶回家給媽媽看看。」在鑫苑名家小區,一位上6年級的小業主一邊翻看繪製精美的宣傳手冊,一邊向工作人員進行着「吐槽」。

……

截至目前,鄭州疾控精神衛生系列線下宣傳已經走進鄭州市十五個大型社區,發放宣傳資料2000餘本,受益群眾達5000多人。

累嗎?說不累是假的,段大平說:「為了保證效果,所有社區活動都是安排在周末,全所人員都主動放棄了休息時間,但是能幫助更多人,為鄭州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出一分力,大家都覺得『值』。」

用腳步丈量精防「陣地」,用行動幫扶困難患者家庭

不僅僅是宣傳,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防所還肩負着全市精神衛生的管理工作、相關項目落地、推進、執行等工作。

段大平說:「有時候精防工作救治的不僅僅是一個患者,更是一個家庭,這是我們工作的責任與動力所在。」

9月23日一大早,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防治所的工作人員就驅車趕往滎陽,為幫助解決基層精防人員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開始了一天的走訪工作。

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讓心理健康的陽光,照進每個人心裏 - 天天要聞

段大平表示,很多人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認知還停留在狂躁、危險、傷人等特定「標籤」里,很少真正了解這些人背後的患病原因,也不知道很多精神疾病通過治療是可以達到有效治療的。

從市區到縣區,從鄉鎮到小山村患者家中,汽車沿着彎曲小路在黃土堆積的山樑上爬行,車後邊盪起一陣陣黃土。

「車只能開到這了,剩下的咱們只能步行了」,在鄉里一位負責精防工作的片醫帶領下,段大平和同事們走了5里山路,終於來到了一位患者家中,滿臉皺紋,看似七八十歲樣子的李盛,正是患者的父親。

從片醫口中得知,李盛今年實際才65歲,之所以看着老態,是因為他這20多年,一直一個人照顧兩個患有精神障礙的兒子。

兩個兒子病情反反覆復,李盛又無法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通過本次回訪了解到,由當地村委會和鄉鎮衛生院、鎮綜治辦、派出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關愛幫扶」小組,經過多方協調,為李盛一家解決了很多生活和就醫的實際困難,李盛的家庭情況也因此有了很大改觀。

發放監護人「以獎代補」補助、申請的精神殘疾補貼、低保補助……這些有效幫扶不僅解決了李盛日常生活保障問題,還解決了李氏兄弟看病吃藥的問題。

「現在好了,政府給俺們蓋了房,兒子生病、吃藥也能了報銷。真感謝政府、感謝專家,要不俺家日子真沒法過。」說話時,李盛低着頭,依舊難掩臉上的自卑與羞澀。

據悉,隨着工作的穩步推進,目前鄭州市基層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發現、治療、隨訪、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加強,家庭監護責任隨着「以獎代補」政策的實施也在逐步得到落實,而這些都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行走痛苦邊緣的患者重新開啟正常的生活

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從基層醫院到患者家裡,從水泥路到羊腸小道,這只是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防治所工作人員在精神疾病的一線「戰場」最普通的一天。

段大平介紹,全國有近八成人曾經或正在經歷失眠,七成以上的疾病都與負面情緒有關,近六成空巢老人面臨心理問題,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患有心理困擾,所以,深入推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

「李盛的故事只是千萬精神疾病家庭里的其中一個。未來,在維護精神健康的路途中,我們更應該不斷提升全市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在全市營造『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說到基層精防工作重要性,段大平表示,只有不鬆懈不抱怨,真正做到查漏補缺解難題,才能讓精神疾病患者及時得到治療,家屬得到關愛,讓這些特殊人群帶着尊嚴幸福地生活下去。

最後,鄭州一線精防人們吐露心聲:作為一名普通的精防人,只有真正做到理解、關愛、幫助和默默支持,才能讓一個又一個行走痛苦邊緣的患者重新開啟正常的生活!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是鄭州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更是鄭州精防人堅定而平凡的初心與信念。」段大平說。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