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不管是在人際交往還是工作中感受到失敗,整個人陷入到一種低落自責的負面情緒當中。久而久之會出現逃避解決問題然後逃避問題,繼而出現新的問題這樣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
該如何走出這種狀態呢?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聊聊走出逃避的方法。
目錄
Part1 「總是覺得做得不好」——受挫和自卑
- 受挫和自卑
- 自信的受挫
- 受挫後逃避
Part2 解開受挫感束縛
- 打破大眾固有思維
- 逃出思維受限
Part3 做的不那麼好會怎樣呢?
- 避免進入受挫惡性循環
- 尋求專業幫助
此回答也有視頻版本,B站鏈接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q4y1W7hW
Part1「總是覺得做得不好」——受挫和自卑
一般感受的受挫呢大多是自信的受挫,是自己讓自己不滿意之後的這種失望難過。你可能還會對自己生氣、指責。那受挫呢往往也是跟自我要求、期待相關的。當我們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的時候,感到這是「不應該的」。那往往這種負面情緒就會從這裡開始了。
那這個概念呢跟就是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邊提到的那個自卑感的概念很相似。就是當我們深信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卻沒有辦法解決的時候,這個時候會有特別特別大的壓力。
阿德勒就說呢為了對抗這種自信受挫的感覺,我們通常會尋求優越感來對抗壓力。我們身邊應該見到過這樣的人,或者自己可能也會有這樣的困擾哈。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無論是你的觀察還是你自己的感受,這樣去解決問題肯定是治標不治本對不對?反而更容易引發你去對問題的這種擱置、隔離和逃避。
然後把你自己可能能夠打開的這個圈子越來越小了,把自己活動的範圍限制得越來越小了,人生呢就是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困難來挑戰你。那如果你把自己框在這樣一個小的範圍裡邊就沒有辦法往前走了。
比如說啊有一些人害怕外出和人群。那這種情況呢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廣場恐懼症,阿德勒說有廣場恐懼症的人,會感覺外界非常危險、 讓人受挫、然後會受到傷害所以必須要離開。
那在極端的情況下,很多患有廣場恐懼症的人是選擇絕不出門的。Ta們長期生活在家裡,因為只有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邊才能有安全感。甚至可能自己在家裡邊會創造那種擺脫自卑的那種優越,然後這樣的話自己的自信就覺得不會受挫啦。
所以我就不用改變自己了,然後也不用去改變環境,也不用去做嘗試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反正我只要不出去一切都沒事。可是大家可以想像啊,如果最後我們都一個人然後孤苦伶仃的,然後永遠生活在家裡邊,是不是也就沒有生活了呀?
圖源:PEXELS
所以我知道去面對覺得自己相信可以做好卻沒能做好的事情是很難的。那我們就乾脆不去做?然後不去嘗試了?也不願意去接受自己會做不好,然後改變自己一直以來可能應對問題的方式。
因為逃避嘛,它肯定會讓你感覺有暫時的舒服感的,對吧?那面對改變這些,都是要經歷一段其實不太舒服會有一點點難受的過程。所以很多人望而卻步了。
但其實呢,我們的改變不是說我想成為一個事業成功的、或者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的人、我要得年級第一名、或者我要在項目上然後獲得就是老闆最賞識那個人。
就是不是說這些目標期待過高然後就讓你放棄這些目標,而是說我們似乎在不同的階段不同情況下,都總是用一個絕對的目標來要求自己。相當於你沒有去靈活地看自己現在的處境,看自己現在的狀態以及和現實情況之間的差異。相當於這個匹配是沒有做好的。
所以呢我們要改變的時候大家不用害怕。不是要讓你放棄你最終想成為的那個人的樣子,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有更有效的方式。
Part2 解開受挫感束縛
那之所以解不開呢,是因為這個受挫感的噁心循環形成了。你一直在裡邊轉轉轉,那對於這種問題我可能推薦的一本書,剛才提到的《逆轉》。
它的作者是馬爾科姆,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作家,經常會有很特別的角度去打破大眾的固有認知。我之前在可能去年的這種書單分享裡邊,跟大家分享他的另外一本書叫 《眨眼之間》。
這本書呢就是它從我們怎麼樣潛意識然後做出了一個小的判斷,你可能非常快速地做了一個判斷,但其實它可能比你要花很長時間然後去琢磨一件事情、去各種計算、然後各種安排最後做的決定還要更準確。
這就是我們潛意識強大的力量,跟我們普遍的常識「不要衝動做決定、不要倉促做決定」是不太一樣的啊。但是呢馬爾科姆是這樣一個作者,他很喜歡去把我們固有的一些思維打破。帶我們用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可能有盲區的這個世界。
這本《逆轉》呢也是這樣一本書。它是講怎麼轉敗為勝、以弱制強的,開始作者就講了一個《聖經》的故事:牧童大衛要在山谷里跟巨人歌利亞決鬥,沒有人覺得大衛能贏。
之前已經有很多人跟歌利亞決鬥過,比大衛更有力量 、武器更好的人都輸了。所以大家對於大衛的決鬥不抱任何希望,覺得肯定贏不了, 只讓他保護好自己不要被打死就行了。
但是呢?大衛並沒有被這種絕望的氣氛影響。他拿了兩根樹枝和皮筋做成了彈弓,用一塊撿來的石頭從遠處擊中了巨人把他打倒了。
他沒有用自己不擅長的近身格鬥去決鬥,只是大家都習慣了默認了這種方式:兩個人決鬥就是要近身肉搏。那巨人龐大的身軀、那麼重的鎧甲,近身肉搏顯然是沒有希望的,但它不意味着你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去戰勝它。
所以呢,大衛找到了自己的優勢,然後跳脫出了這種常見習慣的誤區,然後取得了勝利。所以這個受挫感啊除了說行動上我們會有迴避,它最危險的地方其實是讓我們的思維受限。
圖源:PEXELS
比如說當我們面對強大的對手、困難情況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就像剛才那些吃瓜的人一樣啊,就默認自己贏不了、做不好。「自己這不行那不行還能贏對方那麼厲害的人」「我跟Ta根本沒法比」
可是誰說一定要用固定的規則去完成一件事情呢?你看大衛他年紀小、力氣小,然後也沒有好的裝備,那他是不是就壓根別去試了,就放棄吧?人生到這裡就結束了。
但其實不是的,大衛有他自己沒有被世俗看到的優勢,沒有被我們這種常見的評價看見的優勢。那這種優勢很多時候其實是只有我們自己能給出來的,是只有我們自己去發現的。
因為放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按照這種既定的思維呢 ,其實就很容易變成那種一定要看成績好 、一定要看高學歷、然後找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有錢、要好看、各方面要面面俱到,才能解決問題、生活才能更好。
圖源:PEXELS
但是呢,這個世界有時候是這樣運作的,有時候也許不是這樣運作的。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像巨人那樣就是天生力氣大、裝備好。可是這世界上也沒有最後就只剩下巨人獲得成功,然後做出變化,然後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對吧?
所以我們就壓根別想了?然後就自暴自棄這麼著嘛,肯定不是。我們不能一直聚焦在這些讓自己挫敗的地方,那些是事實。
我們不會去騙自己說年紀小沒關係,經驗不足沒關係,這些可能是有關係的,但不代表能夠決定你最後事業的發展、生活的方向。
因為在世俗的聲音當中,我們很容易去忽略自己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你根本不給自己時間去看它,你當然也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了。
那這些呢,作者就把它們稱為「隱形優勢」,這些優勢絕對不是大眾推崇強調的、你一眼就能辨別出來的、你經常被別人誇讚的。但是在解決問題上可能會幫我們實現逆轉。
比如說啊,這位糖丸兒的求助的信件裡邊,我就感受到了Ta對自己觀察的洞察總結能力非常強。其實像這樣的一種總結是比如說像我們做這個心理工作者的基本功的訓練。
那像比如說有心理困惑,去求助心理諮詢的時候,在初期呢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工作是來找到你生活中不斷重複的那個惡性循環的那個模式是什麼。
這位糖丸兒Ta在自己的觀察和洞察之下就已經完成了這一步。心理意識、心理敏感度還有洞察力是非常強的。而且不止找到了這個關鍵問題,還能夠積極求助。所以如果能夠嘗試更多的去探索自己這方面的優勢特質,而不是忽略它。
而且我希望哈,大家之後在這個求助的這個內容裡邊呢,不要老說自己不好的地方。因為會容易讓人用刻板的印象去看待你,或者說你給了別人一個忽略你自己優勢的機會。
所以大家把這個目光從你關注自己這個負面這個部分上呢,你再看看它的陰影面,你再看看它的背面,有很多被忽略掉的,但其實對於你的發展和成長非常重要的特質是一定有的,不然你是沒有辦法倖存到現在的。
Part3 做的不那麼好會怎樣呢?
最後呢我們再來看看「做得不好」這個問題。因為它是讓這個糖丸兒陷入這種受挫惡性循環的一個觸發點,做得沒那麼好就會引發這個受挫感,自卑呀這種痛苦的感受。
為了不承受呢Ta又在迴避、保護自己。這不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了嗎,所以這個惡性循環的出發點就是,當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這一個點。
可是「做得不好」這件事它就這麼危險,它的後果是什麼?它可怕到讓我們不顧一切地、犧牲一切地只為躲開它嗎?
我們很容易有一種錯覺是什麼,就是某一件事很可怕。 一旦生活中有這件事情就完蛋了,是無法想像的恐怖。那這種感覺其實只是我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衝動,但它並不代表是事實。
可能哈比如說跟我們小時候聽說過很可怕的事情,或者說有點「童年陰影」的經歷有關,比如說我小時候因為一部電影就特別害怕老鼠,特別害怕老鼠的那個尖尖的尾巴。我一看那個尾巴然後整個人就是汗毛聳立,然後我一個生理上不太會尖叫的人,看到老鼠的時候會發出完美的高音的尖叫聲。
還有比如說那個柯南裏面那個黑衣人,我就老覺得,因為我小時候經常是在那個晚上的時候看柯南嘛,然後就睡覺之前看柯南對確實有點作死哈。
看完之後呢就是那些劇情啊、殺人畫面啊,還會在腦子裡邊出現。然後就想像着那些小黑人就都在我床底下進行,就有一種生理恐懼。
就是現在,我在看柯南的時候,明明劇情那麼弱智,還是會覺得有點害怕。看到黑衣人出現的時候,就是那個黑衣人在陰影里出現,然後只露眼睛,然後背景音配的「呲」一聲,還是「嚓」一聲,反正就是那個畫面很恐怖。
但是我剛才說的這些事情呢,因為在後來的生活當中不會頻繁出現。你想改當然可以,但是不改也沒關係。就是這個就是你自己害怕的部分。
我們可以有害怕的部分。不是說我們要變成勇者無畏,什麼都無所畏懼的樣子。但是呢,可能有些這種小時候的陰影可能到你現在還是能重複出現的,那我們不得不去想一些辦法了,不能任由其發展。
圖源:PEXELS
比如說小時候沒考好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自尊非常受損的經歷,讓你對自我要求的標準定的這麼高的一個原因。就我只是猜測,但它有可能呢讓你把人生之後所有的事情都看成了考試。有分數、有好與不好的標準、人際相處有標準、工作任務有標準,你好像每天都在參加大考小考。
這種持續的緊張感真的會吞噬一個人的。而且小時候我們的自尊是容易受損的,比如說父母批評了、老師批評了,還是同學之間笑話了。
那種反饋的方式就會被你自己記下來,然後在你自己之後去做事情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標準的時候,你會用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如果就是這個部分的問題不是那麼嚴重的話,當你認識到,其實你的自責是學習了你小時候接受反饋的一種方式,你能把這兩部分分開。你能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想法,什麼是別人慢慢地植入你腦中的想法,能分開這兩部分的時候,這個問題的解決會好很多。
但是如果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發現自己的這種困擾的程度還是很強的話,那說明這個時候可能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幫助可以去改變的一件事情。
我的建議呢,可以嘗試着用專業的諮詢的方式來去讓另外一個專業、中立、客觀,並且能夠真的理解你經歷成長的人,把這個模式的過程重新建立起來,重新更新。
因為你之前就是因為接受了不好的反饋,所以你現在把這部分反饋學習過來了,那這個部分怎麼調整、更新、成長呢?那就是你一定要重新建立從外部獲得正確的、接納的反饋的情況下,才能慢慢地把之前那些你不好的、條件性反射一樣的反饋,把它重新循環一遍。
最後,我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空間來真的看看自己有沒有哪些「隱形優勢」是被你自己一直忽略的,的確它可能不被這個主流的這個價值觀所推崇,但你知道你的這個優勢有幫到過你,而且你可以發展它,然後變成你自己真正擅長的東西。
【安慰記心理小店,一個有超多實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歡迎來坐坐。】
同名公號:安慰記心理
回 兔子洞 體驗免費心理樹洞
回 平行世界 參與心理能力訓練
回 工具包 得免費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