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抑鬱總和「矯情」、「想不開」、「孤僻」掛上鉤,似乎抑鬱並不是一種病,只是人的一種無關要緊的情緒,熬一熬就能過去,熬不過,那就是自己「想不開、矯情」,總之,沒人會把抑鬱這種可能會致命的疾病放在心上。
直到近幾年,因抑鬱自殺的人群不斷增多,且不乏知名人士因抑鬱自殺:2003年,著名影星張國榮從高樓一躍而下;2016年,演員喬任梁在家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2019年,韓國知名女星崔雪莉自殺身亡……還有近幾年頻頻衝上熱搜的高校學子因抑鬱自殺事件。
這些生命的逝去,才讓「抑鬱症」逐漸走向大眾視野,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然後,這種用生命堆積起來才引人重視的病症,因為其癥狀的複雜性和不明確性、加上近幾年抑鬱症的高話題度等因素,不少無良人士以「抑鬱症」為接口掙黑心熱度、黑心錢,使得抑鬱症逐漸蒙上了一層灰色的面紗,成為部分人調侃、嘲弄的對象。
此類現象,令人痛心、痛惜、痛恨。
抑鬱症正在「吞食」青少年和「媽媽」
總有些人以為抑鬱症離自己很遠,其實抑鬱症離我們非常近,大街上看到的一個面帶笑容的少年,也許他就是個抑鬱症患者。
根據《2022國民抑鬱症白皮書》顯示,我國有62.36%的人經常會感到抑鬱,而罹患抑鬱症的人約有1億,其中,50%的抑鬱症患者是在校學生,32%的抑鬱症患者尚未成年,抑鬱症已經稱為癌症以外,第二個嚴重我國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恐怖「殺手」。
除此以外,女性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小覷,相比於男性,女性遭受更多的來自家庭、社會、子女等方面的壓力,更容易罹患抑鬱症,《2022國民抑鬱症白皮書》數據顯示,女性抑鬱症患者占抑鬱症人群的68%,約男性患者的兩倍。
其中,關於女性產後抑鬱,更是觸目驚心,約63%的女性都患過,且其中的40%並沒有被家裡人重視,反倒責怪患者「矯情」、「嬌氣」、「多事」。
抑鬱症到底是何方神聖?
抑鬱症既不是傳染病、也不是典型的器質性疾病,但它是非常複雜的一種疾病,病因複雜,遺傳基因、神經系統、心理和行為模式以及外界刺激等都可能稱為抑鬱症發作的原因;
抑鬱症的發病是一個在生理易感性基礎上,與外界產生相互作用,最終在身上表現出一系列」抑鬱癥狀」的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
抑鬱症對人危害非常大,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封閉、不願意和人交流、焦慮、急躁等等,也有部分的生理癥狀,比如說睡眠不好,記憶力、注意力下降等等。
重度抑鬱症患者,會有自殺和自殘的行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數據顯示,每一年,我國基本都會有100萬人左右因抑鬱自殺身亡。
抑鬱症的4大癥狀表現
某些時候,抑鬱症確實非常容易和單純的短暫性抑鬱情緒相混淆,這也是部分人覺得抑鬱症並不值得重視的主要原因,但是一旦發現身邊人有這六個癥狀,一定要提高警惕了!
1、長時間情緒低落
短暫的情緒低落可能只是單純的抑鬱情緒上頭,但一旦發現是長時間情緒都很低落,且不斷地懷疑自己的能力或生存的意義,覺得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國家毫無用處,甚至還出現幻覺,需要高度警惕。
2、思維越來越遲緩
腦子就像生鏽一樣,反應越來越慢,思維越來越不活躍,注意力越來越不能集中,且越來越不愛說話了,甚至有時候無法順利交流,需要警惕。
3、意志活動減退
越來越不愛幹活,變懶了,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行為變得緩慢,一整天可以一動不動,甚至不吃飯;但還是會經常覺得焦慮不安,坐立不定;更有甚者,有極度悲觀的念頭、有自殘自殺的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嚴重的癥狀,必須要高度警惕。
4、睡眠障礙
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礙,具體表現為睡眠淺、容易被驚醒、失眠、難入睡、夢多,等等。且很多抑鬱症患者,早早醒來後,往往無法繼續睡覺。
當下,隨着物質需求的被滿足,更多人開始追求精神的滿足,但生活節奏的變快,經濟壓力的增大,生活負擔的加重,無疑讓許多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上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淺薄,關懷變少了,陪伴也變少了,抑鬱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了。
抑鬱是不可忽視的疾病,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一旦我們發現身邊人或者自己有罹患抑鬱症的傾向,那一定要提高警惕,給予撫慰也好,勸導其尋求醫生幫助也罷,總之,不能放下自己的關懷之心,不能等失去了,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