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大不了」是對抑鬱症最蒼白的言語

2022年07月05日08:29:13 心理 1324

抑鬱症是病嗎?

首先,回答是肯定的,且抑鬱症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心理疾病,人在心理壓力過大的情況下,會出現非器質性身體疼痛:比如頭頸部鈍痛、胸悶氣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等。專家提示,出現非器質性的身體疼痛不可小視,應及時就醫,緩解心理障礙,才能恢復健康肌體。

「有什麼大不了」是對抑鬱症最蒼白的言語 - 天天要聞

它很普遍嗎?

它很普遍
很不「小眾」
很難被察覺

研究指出,包括輕度的抑鬱症在內,這種疾病在全世界的患病率約為11%。即在一個20人的辦公室中,可能有1到2個同事曾經患過或者正在患抑鬱症,而這20個同事當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抑鬱症患者,因為人人都有可能得抑鬱症。

抑鬱症是現今引起自殺的頭號誘因。調查表明,中國的抑鬱症患者約10%~25%選擇自殺。在中國每3分鐘至少有一個抑鬱症患者自殺死亡,11人自殺未遂。

為什麼抑鬱症就診率低得可憐?

造成低就診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病恥感

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隨年級增長呈上升趨勢一些孩子正長期處於情緒低谷,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感情也更為豐富,會有心事,不願向家長傾訴,家長卻很少會有相應的意識去防範。

「有什麼大不了」是對抑鬱症最蒼白的言語 - 天天要聞

抑鬱的人需要別人幫助。雖然他們有的怒形於色,有的離群獨處,有的沈靜孤僻,有的退縮封閉,他們可能使人退避三舍,很難與他們接近,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他們最孤獨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很多抑鬱者的親友並不了解他們,常對他們的行為感到懊惱或給予責備,沒有給予諒解和愛護,結果失去幫助他們的機會,而且可能加深他們的抑鬱。首先不要以為抑鬱的人會向你求助,你只管主動地向他們伸出幫助之手。

怎樣才能正確幫助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是一種病至少要明確一點抑鬱症不是想開點就能解決的
如何幫助他們?首先根據患者的輕重緩急,請儘快就醫也需要提醒他們按醫生的吩咐按時按量服藥。

「有什麼大不了」是對抑鬱症最蒼白的言語 - 天天要聞

再者還有以下這七點是人們的經驗和建議,雖並不完全但一定有效。

陪伴

陪伴他們是很重要的幫助。你不用說話或提供勸告,也不管他們如何反應,就是陪伴他們,會給他們感受到很大的溫暖,安穩和接納。今天的世界中,能給予別人的時間是多麼寶貴的幫助。對於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在生活料理上也需要給予幫助。

不要表示同情和可憐

他們已經在自憐之中,不要表示你的同情,使他們更陷入自憐或進一步掩飾自己。也不要譴責和定罪,他們需要體諒,理解和同感心。

幫助他們在心中升起希望

他們在無望與絕望中,消極,不知所蹤,目標已毀滅,專註於失敗和無望,把自己的處境看得比實際的更黑暗。所以,他們需要正能量和積極陽光的鼓勵,多給予他們慈愛,溫柔的鼓舞和力量,幫助他們重燃希望。

柔和聆聽與鼓勵而不爭論

抑鬱的人很敏感和情緒化,又十分脆弱,易受傷害。他們就如一張薄如蟬翼的紙,非常容易被刺破,破裂,破碎。但當他們情緒激動和憤怒時,又是多麼令人恐怖,對周圍的人具有很大的損傷力。

他們也很容易因失敗和消極產生防禦機能,保護自己,封閉退縮。他們可能對你不信,懷疑,甚至對你的話和信心感到憎惡。所以,需要多鼓勵他們分享和傾訴,不要與他們爭論,或急於給予解答和建議,更不要對他們過於強硬。要體諒,溫柔,耐心,和緩。多聆聽,多鼓勵,多肯定。

幫助他們的心思從自己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抑鬱的人的標記之一是在心思上專註在自己身上,光看見自己的軟弱和難處。所以,需要幫助他們看到周圍有抑鬱症患者治癒成功地需要和改變。

試着鼓勵他們參加活動

幫助,安排,帶着和扶持他們參與他們喜愛的力所能及的活動,運動和事奉,這對他們的身體,心情以及保持與人的關係都非常有益。許多抑鬱的人怕陽光,所以需要特別鼓勵他們到陽光底下活動。

幫助他們逐漸恢復正常的工作

這點要小心而行。因為太大的工作壓力可能就是抑鬱的原因。但給予他們一定的適量的工作責任,會幫助建立他們的信心和自身價值感,也給予他們的注意力和精力的應用。

「有什麼大不了」是對抑鬱症最蒼白的言語 - 天天要聞

抑鬱症

只是一種正常的疾病

就像是心靈的感冒

並非什麼洪水猛獸

讓我們正確地面對抑鬱症

配合治療,積極調整

幫助那些不幸的患者「浴火重生」

走出陰霾

註:點擊「「鏈接」」,進行免費在線解答您的心理困惑!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