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2022年06月26日17:40:09 心理 1453

叛逆、厭學、不聽話、愛玩手機……如何讀懂青春期孩子?!

前段時間,很多人都看到過一個報道。一位父親,在16歲兒子(重度抑鬱症)跳樓自殺後,父親日日夜夜難以釋懷。2020年7月26日凌晨5點34分,父親收到兒子的最後一條短訊:「我實在是走不出來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父親回短訊,兒子不回。去兒子房間,兒子不在。

父親慌張衝上天台,不見兒子。回到一樓,110和120就到了……

用父親的話說:「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兒子去了,父親不敢住在家裡,不敢走進影院,也不敢走進餐館。因為全是兒子的影子,因為全是和兒子的回憶。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照片成了父親唯一的念想,他把有兒子照片,一張張地翻看:

產房裡我拍下了他咂吧手指的第一張照片;

出生後8個小時就懶洋洋地在泳池裡睡著了;

第一次拉便便,我情急之下用手接……

父親做了無數的夢,夢裡都是兒子。

在夢裡,給兒子道歉:對不起,爸爸把你弄丟了。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看完這位父親的日誌,整個人很壓抑,字字句句,直扎心口。為孩子惋惜,為父母心痛。

可卻更為評論區一條留言,深深刺痛: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很多家長不解。

我們小時候,就很少有說抑鬱自殺的。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有點挫折就抑鬱了、跳樓了、自殺了,心理就這麼脆弱??這到底是怎麼了?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問所有父母一個問題:你了解現在的孩子嗎?從2000年以後,孩子就變了。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我們小時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大人說話,孩子別插嘴」。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頂嘴這件事都是不可想像的,更別說跟父母對峙了。我們打心底里會覺得,父母的話不可違抗,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可現在呢?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最少是2個人,甚至是六個人圍着他轉。這幾個人,全身心照顧她,好好聽他說話,給他關愛。這種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小孩,和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會覺得自己和父母、爺爺奶奶、老師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那你說的話,我想聽就聽;

你罵我,我也可以罵你;

你吼我,我自然要還嘴;

你喊我「滾」,那我也可以喊你「滾」……基本上,8歲左右的小孩,就已經能熟練運用「憑什麼」這三個字了。

這在很多父母看來,就會覺得:小孩怎麼可以這樣,簡直驚世駭俗,無法接受。

高話語權帶來的就是,孩子的高自尊,高獨立需求。

如果父母給不到足夠的尊重和忍耐,孩子就會很難受!在父母權威下長大的孩子,卻要去養育在尊重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對當代父母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當今的孩子,太孤獨了

寫過《小別離》、《小歡喜》、《小捨得》一系列教育劇的作者,魯弓引說,現在的孩子很多都覺得自己很孤獨。

有孩子跟他說:叔叔,我覺得我是孤兒,作業堆里的孤兒,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雖然世界越來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卻並沒有越來越精彩

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段和女兒的對話。

李教授和女兒聊天:你們這代人比我們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學東西,真棒!

女兒卻說:我們這代人才羨慕你們,你們太幸福了。

李玫瑾不解,女兒答道: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

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

媽媽,這不是一天,是12年。」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平心而論,女兒說得確實有道理。

想想我們小時候,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社交軟件,也沒有五花八門的娛樂設施。

可孩子的生活總是多姿多彩,學習之外的時間,全是自由安排。無論是踢毽子、拋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純粹的互動和嬉戲。即使挨了罵,轉頭就能找小夥伴瘋跑瘋玩,精力和情緒,永遠有宣洩的地方。再看現在的孩子,雖然可以去的地方很遠,甚至動不動就能出個國,接觸到的玩具和遊戲也比我們小時候多且精彩。但大多數孩子,放了學,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長接回家,大門一關就開始寫作業,寫完作業看會兒書就該睡覺了。

家-學校-家-學校。

太多的時候,他們都是,別無選擇地被圈養着。

如同一尾小魚,孤獨地遊盪在自己的魚缸里。

物質豐富了,快樂卻稀缺了。

這樣長大的孩子,怎麼能不焦慮、抑鬱呢?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當今的孩子,現實感很弱

準確來說,00後是中國真正的第一代的網絡原住民。

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學甚至小學前,就已經開始接觸互聯網。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現在的孩子,可以說是活在電腦世界裏的,現實感很弱。

心理專家陳默,講過這麼一件事。

兩個孩子呢,都是手辦愛好者,經常在網上討論交流,聊得很順暢。

一來二去,倆人準備網友線下見面,坐在一起聊。

結果,兩個孩子一見面,居然無話可說,一合計,得「我們網上去說吧,再見。」

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裏有虛擬感。

換句話說就是,他在現實世界找不到自我的價值,就去網絡世界裏尋找價值感。

這也就是很多孩子沉迷網絡的原因。

去年接過一個諮詢。

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她帶了一個手機給我看。

她說,「老師,我女兒上的是重點高中,可我在她手機里看見這個群,這群里玩這個東西」。

我一看嚇一跳,玩什麼?一人割自己一刀。

這就是現實感缺乏的表現。

現實感虛弱,造就孩子貧瘠的自我,必須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社會心理學家簡·特溫格就曾在《互聯網時代》中指出:

「現在18歲的孩子,舉動像極了過去15歲的孩子,而13歲的孩子就好像10歲的孩子。

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安全,然而他們的心智卻更脆弱了。」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

不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玻璃心,而是從來沒有哪一代人,像我們的孩子這樣。

還沒長成,就要面對一重又一重的壓力。

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同齡人的社交壓力、父母長輩沉重的期待……

承載了太多的心血、精力和資源,孩子們不願辜負,也不敢辜負這份心意。

就像那句話說的:

「中國的孩子真的太難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書包,參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試,最早品嘗孤獨與壓力。」

一百年前,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結尾,擲地有聲的喊出:救救孩子……

然後,寫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挨罵、挨打,卻很少有心理問題?值得家長深思 - 天天要聞

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現在怎麼做父母」,成為我們家長的新難題。

面對着複雜的環境,社會的劇變,孩子的改變……

可以說,這個時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彷徨、都要焦慮、都要艱難。

可為人父母,本來就從不是易事。

父母子女一場,是我們莫大的緣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不做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用愛、用理解、用尊重,支撐孩子,共同前行。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