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心理疾病,癥狀主要可歸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據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強迫症的患病率為0.05%-1%,占精神科病人總數的0.1%-2%。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的患病率為0.3‰,通常於青壯年期起病,性別分別上無顯著差異。
強迫思維又可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及強迫意志,內容多種多樣,如反覆懷疑門窗是否關緊,然後相應的就是會去反覆檢查門窗,確保安全等等,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徵。患者明知強迫癥狀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剋制反覆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
強迫症的病因與發病機理是什麼呢?病因至今未明。但新概念首席心理導師榮新奇教授表示,遺傳因素、強迫性格特徵、家庭及社會等因素均在強迫症發病中起作用。
強迫症的誘發因素
1.遺傳因素。
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強迫症與遺傳有關。
2.性格特徵。
1/3強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強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強迫性人格特點。其特徵為拘謹、猶豫、節儉、謹慎細心、過分注意細節、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過於刻板和缺乏靈活性等。
3.誘發因素。
上海調查資料中,35%患者患病前有誘發因素。凡能造成長期思想緊張、焦慮不安的社會心理因素,或帶來沉重精神打擊的意外事故,均是強迫症的誘發因素。
在強迫症的發生中,社會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身心疲勞時,均可促使具有強迫性格者出現強迫症。
強迫症的治療方法
在強迫症的治療上,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另外,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日常護理。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好處是可以很方便、很快捷地改善病人的癥狀,從而可以減少強迫症病人的痛苦。當然,藥物治療也有不利的一面。目前,使用藥物較多的是抗強迫症藥物:氯米帕明和五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類藥物。
還有一些病人癥狀較為嚴重,那麼就需要在普通抗強迫症的藥物基礎上,增加一些增效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情感穩定劑、甲狀腺素等等,具體情況需要遵醫囑。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催眠療法、森田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等等。其中,效果比較好的是催眠療法和森田療法。
心理治療的好處是沒有副作用,但是心理治療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效果比較慢,需要病人配合,另外也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催眠師。
3.日常護理。
強迫症除了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患者的日常護理也很重要——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從事一些有興趣的工作,培養一些生活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抑制病態興奮點。另外,調整心態,學會順其自然,注意多鍛煉身體,學會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