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新機堡亮相,厚度近4米可免疫絕大部分垂直打擊,有何深意?


近日,央視媒體上曝光了精銳「王海大隊」裝備殲-20的畫面。但是,殲-20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司空見慣,更令人新奇的則是位於畫面右後方、佔據了不少畫面的機堡式恆溫機庫。對於裝備殲-20的部隊來說,這麼厚實的機堡確實令人感到新奇:什麼時候,殲-20也用上這樣的機堡了?

實際上,這一個機堡大有來頭。按照公開資料顯示,殲-20的機高為4.69米來看,該機庫光是厚實的大門就至少高5.5米甚至以上。注意:同別的國家為減少開口面積、提升強度的機庫門而專門設置的垂尾窗口不同,這一扇大門直接採用了兩片側開式設計。這表明,這個機堡是專門為殲-20這樣的雙發重型戰鬥機準備的。但此時這一扇大門在我們看來是那麼地渺小:其實,還是因為機堡的穹頂太高了!

央視的報道

按照比例來估算,這個機堡的穹頂至少達到4米厚。考慮到其除了鋼筋混凝土以外還會摻雜有其他的材料,基本等同於免疫絕大多數垂直打擊。雖然不要求能夠扛住「寶石路」精確制導航彈,但至少是其他普通制導航彈、對地打擊導彈所無法擊穿的。

機堡的概念誕生自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空軍在開戰時突襲了埃及空軍基地,但後者的戰鬥機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露天停機坪,毫無防護。僅一個上午,以色列空軍大開殺戒,埃及空軍在地面上就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經此一役,許多人認識到機堡的重要性。不同於依山而建的大型地下機庫,普通的機棚只有頂部薄薄的一層金屬皮用來遮風擋雨,這簡直是航炮炮彈就能貫穿的。但是,一般情況下軍用機場附近都不會有十分大的山脈遮擋,暴露在外卻加固了頂部的機堡逐漸變成前線空軍基地戰鬥機的標配。

為了備戰,這些機堡普遍具備採用了接近半圓形的設計,能夠均勻分散頂部受力。機堡的設計除了考慮常規對地打擊以外,還考慮到核戰條件下的生存:為此,機堡一般具備三防能力,雖然不至於直接承受核彈的打擊,但也能確保內部隱蔽的人員、戰機不至於受到核輻射和塵埃的影響。

同時,機堡的內部一般裝有充電、加氧、加油裝置和簡單的調試裝置,確保戰鬥機能夠在內部整備充分後可以在駛出機堡後不久就馬上投入到作戰中。而當各國都裝備了五代機後,也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五代機的維護時間明顯較傳統的四代半戰鬥機要長。

五代機嬌貴的隱身塗層或者薄膜,就是其維護時間長的根本原因。戰鬥機除了返廠大修以外的時間基本都必須呆在基地,而機堡內就必須擁有一套恆溫系統。從王海大隊裝備了殲-20、同時升級了機堡來看,機堡內應當具有恆溫設施,完全可以在機堡內實現殲-20的日常維護工作。

而機堡的裝備對於現階段的中國空軍來說,也確實是意義重大。殲-20隱身塗層的皮實耐造也是出了名的,全球的五代機都必須設置恆溫機庫,在殲-20這就顯得「可有可無」:此前曝光的殲-20大多用的是聯排機棚,而非恆溫機庫,至於中國空軍基地中機堡的曝光更是屈指可數。2016年曝光的殲-10機堡中,我們並沒有發現殲-20機堡這麼厚的頂層。

考慮到機堡布局的特性,其一般是2~4個機堡部署在一處,以此類推。機堡和主滑行道之間還有滑行道連接,分散性、隱蔽性相當良好。這一點和能在衛星上看到的、呈長條狀的聯排機棚根本不同,抗打擊性強了不少。不過,也是因為這些,建造機堡的成本較機庫完全不是一回事:通風管道、電路、輸氧管、油管等設備的埋設都需要極為高昂的價格。

哪怕在2021年採訪王海大隊時,王海大隊使用的還是聯排的機棚,防禦能力如上文所說,根本抵擋不了航炮炮彈的貫穿射擊。僅僅一年的時間,兩次短短的電視曝光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該部隊從機庫升級到機堡,這麼短時間內出現了大幅度的升級,已經充分證明了備戰的緊迫性。

在8月份進行的台海綜合演訓中,王海大隊和杜鳳瑞大隊裝備的殲-20、殲-16兩型戰鬥機均有出陣。王海大隊的主要作戰方向明顯指向台海,而以小見大地說,中國空軍東南沿海一線的部隊已經在為武統行動做出了充分的準備。在未來,不光將有更多的機堡亮相,還將在群眾面前展示出中國空軍強大的戰鬥力。

在武統作戰中,台偽軍自然不可能擁有可以砸穿機堡頂部的武器。按照台偽軍目前的裝備來看,它們至多擁有1000磅無制導航彈或是「雄升飛彈」,但是這二者基本不具備鑽地打擊能力,因此也就威脅不到機堡內的殲-20戰鬥機。更何況安徽蕪湖距離中國福建一帶的海岸線就擁有至少400公里的距離,已經算作「二線機場」。

參照8月份的「鎖台軍演」來看,中國海空軍完全有把握在武統行動啟動之初就奪下完整的制空權,戰鬥機根本不可能深入到內陸投放炸彈;甚至地面巡航導彈部隊能夠發射導彈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如果有巡航導彈能夠先手發射,那麼深入內陸飛行的巡航導彈也需要突破幾層由防空導彈等組成的防禦圈,如果這些機堡的建設直接解釋為「有備無患」,未免太過於牽強。

但是,王海大隊的機堡之所以留出了這麼大的冗餘,恐怕除了應對台偽軍「雄升飛彈」以外,真正的用途是應對美日遠程打擊力量的介入。畢竟機場所面對的方向不只有台海,還有東海,或者說東海才是他們真正的主戰場。一般情況下,在發生戰爭時候,己方的機場也是敵方首要打擊的重要目標。

台灣、日本或許沒有這樣強大的對地打擊武器,但這並不意味着美國沒有。不過,機堡真正面對的並非如GBU-28這樣的鑽地彈,該型鑽地彈雖然擁有7.2米的最大鑽地深度,但射程只有22公里之多,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有戰機能夠深入領土三百多公里投射這樣的導彈。但是,關鍵在於台偽軍目前已經下單了「海馬斯」火箭炮,未來將購買最大射程達到500公里以上的「陸軍精確導彈」;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無論是裝備數量還是性能都不容小覷,這才是短短1年時間內就升級機堡的根本原因。

台軍的「海馬斯」火箭炮最主要的裝備是800餘枚「陸軍精確導彈」,輔以29輛發射車,準備時間短、作戰時極其靈活;「戰斧」巡航導彈雖不至於直接由美軍軍艦、軍機向中國發射,但俄烏戰場上已經出現了美國AGM-88反輻射導彈臨時加裝在烏軍米格-29戰鬥機上的畫面,美軍能夠作出「秀下限」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並不能排除未來美軍向台軍提供信息情報支援、遠程導彈所需的技術、發動機等零部件的可能。

總體來說,如果只需要面對台海一線方向,機堡的設計可能就不會這麼厚,或者說機堡只會在少部分軍事基地中見到。但東南沿海所考慮的不光是武統作戰,還有潛在的美日介入的風險,那麼在此時機堡的防護就必須相當厚實。烏克蘭尚能通過各種手段對俄羅斯境內發動打擊,我們自然不可大意輕敵。畢竟殲-20的成本也相當高昂,損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