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突襲俄指揮部,想「斬首」俄指揮官?3個細節值得關注

國際局勢風起雲湧,俄烏衝突愈演愈烈,現在俄烏衝突已經快四個月,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近期戰場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前段時間俄軍對烏軍指揮部發起攻擊,直接斬首了近50多名烏克蘭高級將領,俄軍也一路高歌猛進,攻下了北頓涅茲克,正在合圍利西長斯克。

在這種情況下,北約國家開始加大對烏援助力度,特別增加了其中的重武器,美國就援助給烏方「海馬斯」多管火箭炮,該武器可以直接轟擊70公里至300公里的目標,只要使用得當,將會給予俄軍重大打擊。

據烏總統辦公室報道,近期烏軍就使用海馬斯火箭車對俄軍前沿陣地發起了轟擊,成功擊毀了在北頓涅茲克地區的俄軍指揮部,還順便摧毀了俄軍的一座前線補給油庫,還有數十輛裝甲車

面對此次襲擊,俄方並沒有回應,不過在這次襲擊中,有三點細節值得關注。

第一個細節就是烏軍襲擊俄指揮部的事情,背後一定有外國勢力的支持,不然僅憑烏軍的力量,是無法完成這一作戰行動的。

首先就是俄軍指揮部的位置應該是軍事機密,卻被烏軍輕易地打探到,這是有悖於常理的,而且俄軍目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甚至有包圍烏軍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烏軍都能進偵察並精準打擊,這實在是不可思議。

但如果有其他國家的支持,那這一切就都說的通了,早在前段時間,美軍就表示,在提供給烏軍武器的時候,也應該和烏軍共享實時信息。這次烏軍發動襲擊的武器是美國的海馬斯火箭車,該火箭炮是和美衛星連接,通過精確的制導直接對目標區域發起攻擊,有「70公里」狙擊槍之稱,這樣複雜武器是需要進行很長時間培訓才有可能形成作戰力量,可烏軍不僅迅速掌握了海馬斯的作戰方式,甚至還發現了俄指揮部的地點,這明顯和美國的支持密不可分。

第二個細節就是這次烏軍襲擊俄指揮部的時間很不簡單,這次烏軍選擇在凌晨向俄軍發起進攻,直接摧毀了俄指揮部。

烏軍為什麼特意選擇了凌晨發動進攻,一方面是因為這樣襲擊的成功率高,另一個就是給俄軍一個下馬威。在頓巴斯前線,俄軍一直是進攻的那一方,這次也是已經對利西長斯克地區的烏軍形成了合圍之勢,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烏軍居然發動了反攻,還成功偷襲了俄軍的指揮部,這無疑會對俄軍的士氣產生影響。

第三細節就是這次襲擊的武器很不一般,此次烏軍使用的是美國海馬斯多管火箭炮,這種先進的武器整個俄烏戰場也沒有幾個,這次居然有一個出現在了利西長斯克前線,還成功了偷襲了俄軍的指揮部,這就說明了問題,要麼是烏克蘭境內有很多的海馬斯火箭炮,要麼就是烏軍並不打算放棄利西長斯克。

現在看來烏軍不僅沒有將武器彈藥和士兵轉運出利西長斯克,反而還在不斷的將武器運到前線,這和最近瘋傳的烏軍守不住了要撤退的消息完全相反,烏軍既然要把先進武器運到利西長斯克,就沒有打算要放棄這塊地方。

這就說明烏方是打算死守這塊地方,而不是想着撤退,目前俄軍已經從三個方向包圍了利西長斯克,再這樣下去該地將成為第二個馬市。其實烏軍死守利西長斯克也是無奈之舉,首先就是從前線退下來的烏軍基本都集中在利西長斯克,後面增援的部隊也在該地,這些部隊都是有作戰經驗的精銳或者是生力軍,烏軍在利西長斯克地區的優勢也並不比俄軍小。

而且烏軍也沒有辦法撤退,利西長斯克是盧甘斯克地區最後的城市群,烏軍是缺乏火力優勢的,頓巴斯地區又多平原,在這種情況下,烏軍只能是依靠城市群和俄軍作戰,一旦烏軍從利西長斯克撤退,那麼再往後就是農田和一些荒原,根本是守無可守,如果烏軍貿然撤退,那麼俄軍很有可能直接火力覆蓋,使得烏軍連撤退的機會都沒有。

當年俄烏在黑海沿岸的馬市都激戰了三個月,這次烏軍同樣希望在利西長斯克地區再堅守一段時間,畢竟目前西方國家已經加大了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英國正準備幫忙訓練烏克蘭士兵,美國也正把各種重武器援助到烏克蘭,澤連斯基甚至放出狠話,再過幾個月要進行反攻。

的確,對目前的烏軍來說,更需要的是時間,只要時間拖的足夠長,烏軍的力量會越來越強,而俄軍是可能會被戰爭「拖垮」。現在利西長斯克就是一個可以拖住俄軍的地方,一旦烏軍放棄該地,後面再也沒有大型城市群,很容易遭到俄方的轟擊,前線的烏軍可能就可以一觸即潰,到那個時候,俄軍到底是西進敖德薩,還是北上哈爾科夫,就隨俄軍選擇了。從整個俄烏戰爭來說,局勢越亂,拖的時間越長,就對烏克蘭有利,而如果是局勢穩定,拖的時間短,就對俄羅斯有利,雙方正在前線進行鏖戰,局勢的發展還是位未知的。

總得來說,雖然烏軍利用美援武器成功襲擊了俄方的指揮部,但這並不能對前線的戰局有太大影響,目前俄軍還是掌握着巨大的優勢,被轟擊的指揮部也隨時可以重新補充,戰場的局勢並不會因為援助幾件武器而出現根本性的逆轉。

【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