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峻藝
淞滬會戰,是中國近代最慘烈的戰事之一,超過25萬將士血灑戰場。這場戰役之所以打得如此殘酷慘烈,原因首先得從戰場上找。隨着電影的熱播,德械精銳88師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支部隊。在1937年淞滬戰場上,88師從1937年8月12日進入上海市郊,到開戰結束一直在淞滬戰場上,成為少數打滿全場的部隊。
這個師在淞滬戰場上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慘烈的。血戰三個月前後,補充5000多新兵。到了淞滬會戰結束,戰前的老兵已經所剩無幾。所以在淞滬會戰還未結束,88師就開始總結戰鬥經驗。正是靠着這些經驗的積累,才逐漸找到了適應戰爭的方法。
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88師在淞滬會戰參加的第一階段戰事,是十日圍攻。在十日圍攻中,88師就付出了犧牲旅長黃梅興在內的1400餘人的傷亡。在這一階段戰鬥中,88師總結到日軍每次都以警戒部隊誘騙中國軍隊,當中國軍隊看到日軍警戒部隊撤退時,大膽向日軍主陣地攻擊。在這時日軍也不開火,等到中國軍隊接近陣地時才突然開火。這時,中國軍隊陷入攻不上、退不下的尷尬境地,攻勢容易被日軍瓦解。
上海市民慰問
在攻擊中,中國軍隊也改變戰術,以精銳的突擊隊的方式進行滲透作戰。這個方法還是當時督訓88師的德國顧問提出的,代號「鐵拳行動」。當時第88師選拔精壯勇敢的戰士500人為突擊隊,攜帶輕便銳利的近戰武器,由劉宏深少校為指揮官。同時集中全師炮火,由炮兵營長王潔中校指揮,在附近放列擔任掩護,另在突擊位置配置多數自動火器,直接支援。預定拂曉開始行動,先以炮火猛烈轟擊目標地區,再由自動火器支援發起突擊。但是在行動中,隨着劉宏深少校等軍官的相繼犧牲,這輪突擊作戰也宣告失敗。
正在衝鋒的中國軍隊
歸根到底,這還是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的戰鬥素質決定的。在戰後總結中88師這麼寫道:「我隊伍鑒於過去剿匪時,大多利用密集隊形進攻與衝鋒,平時教育雖注意要求隊伍如何疏散,實際此次作戰仍未按操典要求,時時注意疏散,以致被一炮彈傷亡四五名之多」。可見88師雖然是中國當時訓練較好的部隊之一,但依舊所用非所學。而且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組織性差,往往軍官陣亡之後就失去有效的約束。而當時軍官又常常處於最前線,軍官的傷亡率遠遠高於普通士兵。比如當時第524團中校黃永維重傷出缺,該職位遂由謝晉元補任。不久後大場陷落,謝晉元便接到率部堅守四行倉庫之重任。524團一營四個連長,只有2連長鄧英和機槍連連長雷雄是原88師的「老幹部」。
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日軍在戰術上卻極為巧妙,火力點都能構成交叉火力。而且日軍還習慣於使用機槍進行間接射擊,中國軍隊往往在進攻中不明不白地死於日軍的火網之下。相反,日軍對於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卻極為重視。如第14師42旅參戰幾天38挺重機槍,就被日軍打得只剩4挺。所以在總結中,88師要求部隊輕重機槍陣地要隨時變換,尤其不要將陣地設在制高點。因為這樣容易遭到日軍的重點打擊。甚至硬性規定,輕機槍每射擊一二次,重機槍射擊五十到一百發就要轉移陣地,同時還命令非良好之目標不許射擊。
即便攻入日軍陣地,中國軍隊由於攻擊疲勞,往往不肯花功夫構建陣地。這種情況往往造成許多次剛剛恢復的陣地,被日軍的逆襲,又再次失守。所以88師強調,無論部隊多麼疲勞,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構築好防禦工事。
淞滬會戰大量的時間其實是在防禦。在防禦戰中,日軍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重炮。這樣的環境下,中國軍隊只好逐步摸索防禦戰的打法。比如陣地要多線配置,重機槍不能輕易開火,還要多做間接射擊以掩蓋機槍所在位置。
在空中日軍佔據完全制空權,一線部隊不能在白天做工,後來中國軍隊採用真假陣地來躲避日軍的空中轟炸。88師還總結利用暗夜,派遣小部隊對日軍進行滲透的方法,打亂日軍的進攻節奏。通過利用現有的迫擊炮來增強一線步兵的火力。這些努力都在淞滬會戰中取得不錯的效果。
在524團一營留守四行倉庫時,88師主力在蘇州河南岸阻擊日軍。不僅僅完全阻止了日軍第68聯隊第2大隊從88師正面強渡蘇州河的企圖,還和第36師一起夾擊在周家橋強渡的日軍。僅據日軍統計,其第9師團在蘇州河之戰中就傷亡2804人,其第3師團僅34聯隊就死傷840餘人,兩個師團僅自己統計的戰損就約在5000人左右。至11月8日撤退前,蘇州河南岸戰鬥日軍幾乎沒有任何進展。直到日軍在中國軍隊側後的金山衛登陸,88師才撤離陣地。
日軍戰史記載:「薛家宅陣地掃蕩時,未被破壞的三個堅固的水泥碉堡內,數十名士兵寧死不降,以手榴彈對抗,最後全員戰死在蘇州河,其勇敢戰鬥不亞於我官兵。聯隊正面之敵,遺屍數量在1950具,俘虜只有重傷不能動彈的士兵1名。」足可見當時防守蘇州河的中國軍隊之頑強。
侵華日軍
雖然中國軍隊在戰術上較日軍存在明顯的差距,但一批又一批的熱血男兒,以自己的犧牲去爭奪陣地,用自己的血去換取經驗。這些將士用鮮血換取的經驗,完善了中國軍隊的戰術,在後續的作戰中不斷改進。88師在淞滬會戰中血戰三個月,被對壘的日軍稱為「閘北可恨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