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衡術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在現代輕武器的「大觀園」里,有各式各樣的狙擊步槍。這些狙擊步槍雖然與普通步槍相似,但出於提高射擊精度與射擊距離的考慮,它們在槍械設計與彈藥使用上,與普通步槍有着諸多區別。而最為我們熟知也是最直觀的一個區別,就是狙擊步槍在使用時常常需要安裝高倍率的瞄準鏡。
不過,將狙擊槍單獨作為一種槍械類型進行研發生產的歷史還是比較短的。1963年,前蘇聯軍隊裝備的德拉貢諾夫狙擊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支為其用途而專門製造的精確射手步槍。在此之前,各國狙擊手所使用的狙擊步槍都只是加裝了瞄準鏡的普通步槍。比如,著名的二戰電影《兵臨城下》中講述的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真實的狙擊英雄瓦西里,他使用的狙擊槍就是莫辛甘納步槍。這種步槍是蘇聯步兵的標配,幾乎人手一把,只不過瓦西里在使用時,會配有一個4倍鏡。
當然,瓦西里之所以能夠被選中擔負狙擊任務,並且成為蘇聯紅軍中最頂尖的狙擊手,所仰仗的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莫辛甘納步槍上安裝了瞄準鏡。即便給其他人一支帶有瞄準鏡的莫辛甘納步槍,也不可能打出瓦西里那樣的輝煌戰績,因為他們沒有瓦西里那麼高超的狙擊技術。
不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卻誕生了一名神奇的狙擊手。他沒有瓦西里那麼出名,戰績也沒有瓦西里那麼大,但他依靠一支沒有瞄準鏡的莫辛甘納步槍成為「王牌狙擊手」,傳奇毫不亞於瓦西里。這個狙擊手的名字,叫張桃芳。
張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蘇興化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讓張桃芳在年幼的時候,就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他的性格也更加堅毅,心智也更加的成熟。1946年,不到16歲的張桃芳當上了兒童團團長。雖然因為年紀太小,組織沒有批准他加入正規部隊或者游擊隊,但張桃芳率領兒童團與地方武裝長期進行鬥爭,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些經歷都為張桃芳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成長成為一名頂尖狙擊手奠定了基礎。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張桃芳積極響應號召,於1951年3月報名參軍,並於1952年9月隨軍抵達戰場。
當時,距離1951年7月10日交戰雙方開啟停戰談判已經過去一年多的時間。由於停戰協議無法達成共識,在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違反「規則」實施攻勢,志願軍在雙方對峙的三八線上廣泛開展「冷槍冷炮」運動,以軍事行動向聯軍施壓,「以打促談」。
「冷槍冷炮」運動,最早起源於1951年1月29日由志願軍司令部向前線守備部隊發起的「冷槍」任務。當時要求前線守備部隊要經常性組織特等射手,對聯軍單個目標進行射殺。到了1951年5月,運動擴展成為整個志願軍範圍內的狙擊運動,再到1951年8月,炮兵也加入其中,最終形成全軍性的「冷槍冷炮」運動。
張桃芳所在的24軍72師214團到達前線後,沒有直接開赴一線與聯軍對峙,而是在後方駐地組織臨戰訓練,進行戰爭準備。針對「冷槍冷炮」運動,214團經常組織實彈射擊訓練。在靶場上,張桃芳的射擊天賦顯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居然做到了槍槍十環!
如此優異的實彈射擊成績,張桃芳引起了營、連幹部的重視,甚至他的大名在團首長那也掛了號。所以到1953年1月,214團開赴一線後,張桃芳所在的8連立刻任命張桃芳為連隊狙擊手,參加「冷槍冷炮」運動。那時張桃芳使用的是莫辛甘納步槍的改進版—M1944卡賓槍,沒有瞄準鏡。
張桃芳的體會是,100米打胸環靶能夠槍槍十發,並不代表在戰場上能夠指哪打哪,因為在戰場上影響射擊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射手和目標之間不定的距離、射手與目標之間不定的高差、目標的移動、射手的心理素質以及當時的狙擊環境等等。所以,缺乏實戰經驗的張桃芳第一次執行狙擊任務並沒有成功。但張桃芳並沒有氣餒,他在閑暇之餘不停地向老狙擊手請教戰場狙擊的要領,「槍不離手」刻苦訓練瞄準。終於,射擊天賦極高的張桃芳領悟了老狙擊手傳授的狙擊經驗,並且在第二次參加狙擊作戰時,成功擊斃了一名美國大兵。緊接着,張桃芳在經歷了不斷的學習、訓練以及實戰後,狙擊水平越來越高,真正從一名靶場上的「神槍手」,變成了戰場上的「狙擊手」。
憑藉著優異戰績,張桃芳被連隊選送到團射擊訓練隊集訓。能夠參加這個訓練隊的,都是團里各個連隊數一數二的狙擊高手,張桃芳在與其他狙擊手的交流中,狙擊技術更加高超。因為這些狙擊高手的水平已經很難用靶場上的「死靶」分出高下,所以彼此之間經常比試誰射擊速度更快,以及誰命中的目標更小。
如果說,以前的張桃芳算是小有名氣,那麼此時的張桃芳在214團乃至整個72師都是極負盛名,因為張桃芳是214團射擊訓練隊里毫無疑問的第一名。其戰友回憶,張桃芳打靶快到舉手開槍就是10環,中間已經不需要瞄準的過程。恐怕對張桃芳來說,靶場打靶的一系列動作已經形成了固化的肌肉記憶,只要平端步槍,他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三點一線的瞄準。更加厲害的是,在訓練隊最後組織考核的時候,張桃芳沒有選擇打靶。因為打靶已經毫無懸念可以命中十環,所以張桃芳提高難度,申請打靶場上的「小麻雀」。結果,張桃芳連開5槍打下4只麻雀,贏得周圍戰友的歡呼以及團長的讚許。
從訓練隊回到連隊,張桃芳在接下來的狙擊作戰中,完全展現了一名頂尖狙擊手的絕對實力。每次出任務從無失手、均有斬獲,使得張桃芳「神槍手」的威名在24軍中傳開了。時任24軍軍長皮定均得知了張桃芳的事迹,專門安排參謀帶着一雙嶄新的皮靴去214團陣地考察張桃芳的實力。皮定均吩咐參謀:「要是真的,就把皮靴獎給他;要是假的,皮靴就拿回來。」
張桃芳得知軍長要考察自己,立即提槍前往狙擊台執行狙擊任務。在這次任務中,張桃芳選擇了3個在敵人陣地邊的樹林里撿木柴的美軍士兵作為目標。因為目標忽隱忽現,而且在不停運動,所以難度較大。但是對於抬手打飛鳥的張桃芳來說,卻不是太難的事。他只開了三槍,就解決了這三個敵人,成功贏得了軍長的皮靴。
志願軍里出了一名神槍手,很快引起了聯軍的重視。為了擊斃張桃芳,美軍多次調來神槍手向張桃芳挑戰,但均被張桃芳擊敗。據張桃芳回憶,其中有一次對決,他認為最驚險。
那天,張桃芳像往常一樣沿着交通溝運動到預定狙擊台,突然一發子彈擦着他的頭皮打得交通溝壁上塵土飛揚。張桃芳立刻趴了下來,他知道自己遇到了高手。因為他是隱蔽在交通溝中運動的,一般情況下,敵人根本不可能發現他。現在對面的敵人居然發現了他,那麼光憑如此敏銳的觀察力,就絕對不是「庸手」。再加上第一次射擊,險些命中他的頭部,如此精準的射擊技術,張桃芳判斷他是高手。
由於敵人有備而來,早早的佔領了狙擊位置,所以躲在交通溝里的張桃芳身處下風,他既無法還擊,也無法觀察敵人的位置,所以他必須佔領適合觀察、射擊的狙擊台。但是想到到達狙擊台,得從交通溝中躍起,並躍進一段較為暴露的空地。這段空地,將是對手「結果」自己的「最佳位置」。
張桃芳試着用槍支頂起鋼盔,吸引敵人射擊,以此爭取短暫的時間躍進到狙擊台。但是對手識破了他的用意,沒有射擊假目標。此時,張桃芳完全可以避其鋒芒,撤回陣地。不過,渴望與高手過招的張桃芳沒有逃避,他決定冒險衝過那段暴露的空地。
張桃芳匍匐在地,等待着對手的鬆懈。就在張桃芳判斷敵人可能認為自己已經撤回的時候,他迅速躍出交通溝,沖向狙擊台。果不其然,敵人沒有在張桃芳躍出交通溝的第一時間開槍。但對手畢竟是高手,就在一瞬間,張桃芳即將躍入狙擊台時,又一發子彈朝他打了過來。子彈緊追着張桃芳的後腳跟,逼迫張桃芳以失去重心的不可思議的方式,摔進了狙擊台後的掩體里。當時的情況,真是險之又險。
隨後,張桃芳見敵人不再開槍,便慢慢從掩體里探出頭來,想要找到這個差點「結果」他的對手。根據子彈的方向,張桃芳發現了在敵人陣地有兩個機槍掩體。但是他很快判斷,自己的對手絕對不在這兩個掩體內。一是因為這兩個機槍掩體掩蔽偽裝做得太粗糙,好像是故意讓張桃芳發現的一樣;二是因為機槍的射擊方向不對。所以張桃芳知道,他的對手一定也在對面觀察自己的位置。敵人計劃利用這兩個機槍掩體誘惑自己開槍,讓自己暴露位置,而後他再擊斃自己。
於是,張桃芳靜下心來繼續觀察。就在他躲在掩體里通過細緻的搜索發現對手的蹤跡時,沒想到在他將要舉槍射擊的那一瞬間,對手居然也發現了他,敵人將頭一偏,脫離張桃芳的槍口,緊接着又是一個點射打向張桃芳。張桃芳趕忙躲回掩體里。
自己的位置暴露,對手立刻慌了。張桃芳是志願軍里的神槍手,自己一開始佔盡上風也未能擊殺張桃芳,現在自己位置暴露,只要張桃芳還擊,那麼自己必將一命嗚呼。於是對手開始每隔幾秒就進行一次點射,想通過這種方式不給張桃芳還擊的機會。
躲在掩體後面的張桃芳並不着急,他從對手這種胡亂射擊中看出了恐懼。張桃芳靜靜觀察對手的射擊規律。在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後,張桃芳發現對手認為張桃芳躲在掩體的左邊,所以主要射擊的位置是掩體的左側,射擊右側的次數不多,而且射擊左側與右側之間因為槍口的轉向有一點停頓。
於是原本隱蔽在掩體左側的張桃芳悄悄的轉換到了掩體右側,他在確認對手沒有發現自己位置變換、還在主要射擊掩體左側時,趁着對手朝掩體左側開槍射擊的時候,快速的從掩體右側出來,據槍、瞄準、擊發,瞬間完成,直接將對手擊斃。就在這一瞬間,張桃芳甚至看見了對手,對手也發現了張桃芳,快速調轉槍口、扣動扳機的動作。因為張桃芳比對手快了零點幾秒,所以張桃芳的子彈擊穿對手頭顱的時候,對手並沒有完全完成瞄準,對手的子彈再次擦着張桃芳的頭皮飛過。
這樣的對決讓張桃芳終生難忘。張桃芳就是用着一把沒有瞄準鏡的普通步槍打出了狙擊步槍的效果,在一線作戰的3個多月里,用442發子彈斃傷敵214人,無疑是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