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口大概9700萬,面積33.1萬平方公里;朝鮮人口2500萬左右,面積12萬平方公里。明擺着,越南在人口和國土上都比朝鮮大不少。但為什麼越南沒像朝鮮那樣搞核武器呢?
一、歷史背景:威脅感不一樣
朝鮮死磕核武器的根源在韓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停火後,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北邊是朝鮮,南邊是韓國,中間夾着個三八線。幾十年來,朝鮮一直覺得自己被美國和韓國威脅,尤其是在三八線南邊長期駐紮着數萬美軍,朝鮮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
再加上韓美之間頻繁的聯合軍演以及韓國引進先進武器系統,朝鮮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長期抱有「隨時會被顛覆」的政權危機感。因此,他們覺得,搞核武器是保命的底牌,能夠震懾敵人、保證國家和政權的安全。
反觀越南,情況完全不同。越南經歷了漫長的抗法抗美戰爭,尤其是在1975年戰勝美國扶持的南越政權,實現了南北統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儘管戰爭帶來了巨大損失,尤其是與美國的敵對關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越南開始尋求對外緩和。1995年,越美建交,雙邊關係不斷改善。
如今兩國在經濟、教育、軍事領域都有合作。越南沒有像朝鮮那樣的長期軍事對峙,也沒有面對駐紮在邊境的外國軍隊,其國家安全並未處於朝鮮那種高壓之中,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像朝鮮那樣急切地去發展核武器來保障政權穩定。
此外,從軍事傳統上講,越南的勝利更多依賴於游擊戰、人民戰爭和戰略靈活性。在擊退法國和美國的過程中,越南沒有依靠高科技武器,而是靠頑強的意志、民眾動員和戰術創新。
這種軍事文化根植于越南軍政體系當中,使得越南人認為真正的國家安全,不是靠幾個核彈頭,而是靠全民動員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二、經濟選擇:發展還是武器?
搞核武器是一個極其燒錢又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從核燃料的提煉到導彈運載平台的研發,每一步都需要高昂的投資與長期的技術積累。
朝鮮的經驗可以說是「典型反面教材」:為了推進核武計劃,朝鮮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軍事體系,尤其是集中在核導研發、試驗和地下工事建設上。
據外部估計,朝鮮核項目花了幾十億美元,這對一個年GDP不到300億美元的國家來說幾乎是「押上全部身家」。結果也很明顯:朝鮮的經濟陷入長期困境,基礎設施陳舊、民生凋敝,老百姓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而越南走的是另一條路。20世紀80年代末,越南啟動了革新政策,從計劃經濟轉向有控制的市場經濟,吸引外資、發展出口、鼓勵私營企業。這套組合拳非常有效。過去三十年里,越南經濟年均增長率維持在6-7%,在全球範圍內也算是高速增長的典範。
如今的越南,早已成為全球電子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是三星等跨國企業在東南亞的重要製造基地。越南還在紡織、農產品、傢具、軟件外包等領域取得亮眼成績,成為「下一個亞洲製造中心」的熱門候選。
發展經濟是越南國家戰略的核心。在這種戰略取向下,越南當然不可能把大量資金和技術人力轉移去搞核武器項目。一旦違背國際承諾、秘密開發核武,不僅會遭到國際制裁、喪失投資環境,還可能引發周邊國家的安全焦慮,得不償失。對於一個嚴重依賴出口貿易的國家來說,這樣的代價無異於自廢武功。
而且,核武器不是造出來就完事,它還需要後續維護、升級與實驗體系支持,這些都是長期高投入、低產出的項目。朝鮮可以不顧一切堅持搞,是因為他們的體制與外交環境已經沒有太多退路;而越南如今正享受着國際接納和市場紅利,犯不上把自己拖回孤立之路。
三、國際環境:制裁風險和外交策略
朝鮮2003年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開始公開搞核試驗,結果被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好幾輪,經濟被封鎖得死死的。但朝鮮領導人覺得,核武器能保政權,寧可挨餓也要硬撐。
越南老老實實簽了NPT,承諾不搞核武器。因為越南不想被孤立。戰後那幾年,美國帶頭制裁越南,日子不好過。1990年代好不容易融入國際社會,加入了WTO、簽了各種貿易協定,越南嘗到了甜頭。要是現在搞核武器,等於自找麻煩,美國、歐盟這些大市場一關門,經濟直接崩。
外交上,越南挺會玩平衡。中國是鄰居,關係複雜但總體穩定;美國、俄羅斯、日本這些國家,越南也拉攏得不錯。這種多邊外交讓越南有安全感,不需要核武器來撐腰。朝鮮正好相反,除了中國稍微靠點邊,其他國家基本不搭理它,核武器成了它唯一的「朋友」。
四、軍事需求:核武器對誰有用?
從軍事角度看,朝鮮是高度依賴核武器的國家。它的常規軍力與韓國及美軍的聯軍差距顯著,空軍、海軍基本無法與對手匹敵。朝鮮的地緣戰略空間有限,一旦爆發大規模衝突,可能在短時間內面臨毀滅性打擊。
因此,發展核武器對朝鮮來說,不只是威懾手段,更是「終極生存籌碼」。這是他們手中最後、也是唯一能與強敵對峙的工具。
而越南則處於完全不同的地理和軍事環境。越南擁有120萬現役與預備役部隊,武裝力量體系較為完整。其軍事戰略以「防禦優先、靈活反擊」為主,重點在於應對周邊常規安全威脅,而不是面對壓倒性的戰略對手。
此外,越南地形狹長多山,非常適合游擊戰與區域防禦作戰,與當年抗美戰術形成呼應。越南的戰略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爭端與邊界摩擦,而非直接的「政權顛覆性打擊」。
再從地緣政治看,越南的鄰國大多處於和平態勢:老撾、柬埔寨是傳統友邦,泰國與其關係穩定,中國雖是潛在競爭者但並非敵國,雙方經濟合作仍有廣闊空間。越南在南海有爭議,但更多通過外交與常規軍力進行處理。在這種戰略背景下,核武器的實用性並不大,反而可能招致周邊反感與國際譴責。
更何況,越南近年來致力于軍事現代化,採購新型戰機、潛艇和無人機,發展信息化指揮體系,目標是提升常規軍戰力與快速反應能力,而非投入到不可控的核軍備競賽中。
五、差距一目了然
2022年,越南GDP大概是4000多億美元,朝鮮則估計不到300億美元。越南出口額超過3000億美元,主要是電子產品、紡織品;朝鮮出口不到10億美元,大多是煤炭之類。經濟實力差這麼多,越南哪捨得把錢扔核武器上?
人口和面積大也不代表什麼。核武器不是靠人多地廣就能搞出來的,得有技術、資金和政治意願。越南人口是朝鮮三倍多,但這優勢用在經濟發展上,成了勞動力紅利,不是造武器的資本。
越南沒學朝鮮搞核武器,不是因為他們搞不出來,而是沒必要也沒動力。朝鮮是為了生存,覺得核武器是保命符,哪怕窮死也要干。越南呢,歷史讓它沒有那麼強烈的危機感,經濟上又選了發展的道路,國際上還希望充當「負責任的經濟合作夥伴」。人口多、面積大是優勢,但越南把這優勢用在了刀刃上——搞經濟、吸引投資、改善民生,而不是投入到昂貴又風險極大的核武器項目上。
其實這兩個國家根本不是一個路子。朝鮮是孤注一擲,把核武器當成「體制保險」;而越南是穩紮穩打,靠經濟增長爭取戰略主動。核武器對朝鮮是命根子,對越南卻是包袱,道理就這麼簡單。
國家安全不一定非靠核威懾才能保障,通往強國的路也不止一條。越南選擇的是和平發展、融入世界,而這恰恰是它日益增長的軟硬實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