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最近三四年來,半島北方軍備發展的表面水平?簡直可以說不是讓全球刮目相看,而是直接驚掉幾乎所有人的下巴!如果說過去十幾年,一步一個坎,明顯是以摸索前進的模式,通過5到6次核試驗,最終掌握了戰略大殺器。並且還自主發展出可以進行遠距離、以至於洲際投送這些彈頭的液體遠程與洲際彈道導彈的過程,還是有十分明顯的、閉門造車與因陋就簡的各種典型特徵在裏面。也符合外界對一個內部長期封閉、基本不與全球交流,整體技術水平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相對合理」的印象水平上。但是最近幾年,突然就像開掛了一般,幾乎是毫無預警的、就突破了全球最頂尖的固體洲際導彈技術!甚至還通過車載機動發射的模式,把彈頭打到了7500公里的驚人高度。
那麼換算下來,如果採用常規彈道,足夠把彈頭一次性打到1.7萬公里之外。到目前為止,即使5常,也從來沒有公開裝備射程如此之遠的固體洲際導彈。這就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堪稱瞬間超越了。問題是這類導彈也許可以通過故意減低彈頭總載荷的秘密模式,故意打出一個超乎尋常的特殊高彈道;但是此後在另外一些項目上的「突飛猛進」,就不能單純用故意拔高指標對外造假來解釋了。比如僅僅下水3天,就能連續發射至少3種強力導彈的、7000噸級的所謂「自造神盾」。這兩天又公開了外觀極像法國勒克萊爾的所謂第三代主戰坦克。這等於說從洲際導彈這類戰略武器,一直到水面盾艦與陸地主戰裝備,整個屬於海陸空天全面開花。這居然是一個經濟一貫相對困難,又長期封閉,僅僅只有,
2000多萬人口的一個區域勢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搞出來的。換做任何體量相當的其他國家如果同樣有此成就,足夠震驚世界!你可以說這是得到了貌似北方大國的全面技術轉移。可問題是即使北方大國自己,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已經過去了34年,他自己也沒有能力搞出7000噸級大盾以及類似西方樣式的第3代主戰坦克。那麼半島北方是如何獲得如此強大的武器整合能力?又是如何做到「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呢?其實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從半島北方所謂的全新固體洲際導彈,一直到最新亮相的7000噸級盾艦,其綜合技術來源,明顯有不需要掩蓋的「俄式」技術血統。新洲際幾乎就是白楊M的增強版;而新盾上無論是多口徑的垂髮系統,還是很快就進行實彈射擊的艦射防空與攻陸巡航導彈,幾乎,
都可以在俄式現役裝備中非常容易的找到類似的版本。因此說到底,半島北方最近幾年公開亮相的各種新式大殺器,其實沒有一種是真正從實質上超越其「師傅」手裡的現有版本的。7000噸級的盾艦雖然從噸位上確實超過22350系列,但也僅僅是增大了外殼噸位,對外更有「面」而已。還沒有進行最基本的航海性能測試,就突擊發射至少3種艦載導彈,也是急於獲得宣傳效果。至於東方勒克萊爾,也僅僅是外觀像那麼一回事。蘇聯解體以來,一個最大的羈絆,就是軍工體系的分崩離析。像萬噸級大艦的生產設施,全部都分給了小烏,北方大國自己反倒連造燃氣輪機驅逐艦的經驗都要從頭摸索。至於在坦克裝甲領域,也一直跳不出T80與T72的窠臼。況且為了維護大國面子,也不能輕易模仿西式3代,
主戰坦克的外形。到了2014年之後,又忙於備戰甚至最終大打出手。於是軍工生產只能全力應急,反倒沒有多少精力來搞技術創新。與之相反,半島北方雖然常年喊打喊SHA,但是東亞卻整體和平穩定。隨着歐洲重型戰爭戰事擴大,作為利益交換,半島北方就可以用有限的代價,積極引進北方大國成熟的現有軍工技術;再加上其具備總體規模有限、卻相對完整高效的軍工研發體系。短時間內攢出個別「高技術武器系統」,至少表面上超越原版並不奇怪。什麼時候突破4代機,才能徹底打破山寨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