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迭戈加西亞基地集結b-2隱形戰略轟炸機和大量支援飛機的答案終於來了,那就是對也門胡塞武裝實施空襲。當地時間4月8日夜間到9日凌晨,美軍對也門首都薩那以東的努庫姆山進行了10次空襲,可能是因為美軍認為這座山內部或地下有胡塞武裝的地下軍事基地,但效果似乎差強人意。從當地媒體公布的現場照來看,山體本身並沒有遭到多嚴重的破壞,倒是山頂的文物古迹卡什拉城堡被炸塌了。
(跑了半個地球,把人家的文物給炸了)
也就是說,美軍耗時半個多月,b-2戰略轟炸機傾巢出動,用上了鑽地彈仍未對胡塞武裝造成有效殺傷。如果再算上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agm-154滑翔制導炸彈和其他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如此大費周章的唯一成果可能就是把人家好幾百年的文物給炸了......這下,美軍是不是真的成了紙老虎?
實際情況可能遠比「出動b-2扔鑽地彈炸文物」更嚴重,根據《紐約時報》4月初的報道,從3月中旬開始的「狂野騎士」空襲行動,在大約三周的時間裏已經花掉超過10億美元,除了2億美元的彈藥,「杜魯門」號和「卡爾·文森」號兩個航母打擊群,部署在沙特、阿聯酋、以色列等國的「愛國者」和「薩德」防空反導系統,戰鬥機和艦載機中隊,以及b-2的出動和維護都在快速消耗資金。
(努庫姆山位於薩那東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戰略價值明顯)
而這一切換來的是什麼?儘管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聲稱「擊斃數名胡塞武裝高層」,但在閉門簡報會上,美國國防部承認摧毀胡塞武裝地下彈藥儲存設施的行動「僅取得有限成效」。原因是胡塞武裝可能已經加固了掩體,不但讓美軍興師動眾的空襲行動難以取得實際進展,也無法遏止胡塞武裝對紅海和亞丁灣商船的襲擊。
不過出動b-2戰略轟炸機卻沒有取得什麼戰果也不是頭一次了,2024年10月美軍首次動用b-2空襲胡塞武裝,目標也是努庫姆山腳下的導彈儲存倉庫。根據薩那當地居民的描述,努庫姆山的「爆炸是前所未有的,看上去像地震一樣」來看,當時美軍應該確實摧毀了胡塞武裝的彈藥庫,卻沒能遏止其行動。
胡塞武裝對以色列和中東美軍的襲擊只過了不長時間就恢復了,足以證明胡塞武裝也會狡兔三窟,導彈存儲設施遠遠不止一兩個。
(美軍在迭戈加西亞集結了至少6架b-2,是幾乎全部能出動的)
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嗎?當然也有。如果b-2和鑽地彈的組合連胡塞武裝這種小蝦米都對付不了,又哪來的理由相信可以有效打擊埋得更深、防禦更嚴密的伊朗地下核設施?如果不能,那麼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就成了虛張聲勢,進一步也許連如今正在揮舞的關稅大棒,也會被質疑不過是個空殼子。
不過這些比起下面這個問題,應該都不算什麼,那就是b-2本身。b-2的設計目標,是希望美國空軍可以有一種大航程、大載荷的隱形飛機,在核戰爆發前夕深入西伯利亞縱深腹地,獵殺在那些針葉林中隱匿的蘇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和發射井。
考慮到這任務要求完全隱形,所以b-2的主要武器是各種自身沒有或只有有限航程的精確制導炸彈,目的就是將b-2暴露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投擲gbu-57/b重型鑽地彈的b-2)
冷戰結束後,儘管理論上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已經不存在了,但b-2依靠可怕的隱形能力,依然讓全世界都如芒在背,就算是「黑鳥」這種超高速飛機也有被擊落的可能,但如果連找都找不到飛機在哪裡,該怎麼防?
然而經過也門這一戰,b-2被證明沒那麼可怕,畢竟連胡塞武裝這種民兵武裝組織如果都能用「深挖洞」的原始方式抵消其威脅,那麼擁有更多資源調動能力的主權國家自然有更多的辦法對付b-2。
而且,如今中俄等大國都在發展多種多樣的反隱形技術,除了uhf和vhf波段雷達外,光電/紅外探測、無源雷達探測或添加人工智能輔助識別等等,都是前景不錯的反隱形技術。此外,去年10月《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科學家開發了「北斗」導航系統信號反隱形技術,看起來利用多維度、多方向的反隱形技術,不但b-2的威脅已大幅降低,連鑽地彈也沒有以前那麼嚇人了。
(美國已經部分失去航空方面的優勢,只能在導彈上找補了)
現在來看,也許真正能夠對中國造成威脅的,還是美軍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這兩個領域是目前美軍為數不多仍佔據優勢的方向,可以猜測在黔驢技窮之際,未來美軍有很大概率會首選這兩種武器做文章。今天的美軍確實有拉胯之處,但咱們還是需要警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