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大戰7個月,誰變成了大贏家?日前,俄國防部公布戰績,點破了俄烏戰場的真實情況。
1、俄國防部公布,赫赫戰果
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的統計,在過去七個月的戰鬥中,俄軍宣稱消滅了烏軍大批裝甲武器,15個戰鬥旅也被盡數打死。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悍馬及其他防地雷反伏擊車輛被擊毀。這無疑展示了雙方交戰的激烈程度,也折射出俄軍在火力打擊和戰略布局上的優勢。
然而,現代戰爭不再僅僅是士兵數量的比拼。在庫爾斯克戰場上,俄軍巧妙運用了高科技的作戰手段,把精確打擊武器用到了極致。100公里外的高價值目標,會遭遇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的精準打擊。
70公里內,龍捲風和颶風重型火箭炮呼嘯而至,讓敵人措手不及。若目標進入50公里以內,那就是巡飛彈和衛星制導炸彈的「表演時間」。這些裝備的聯合使用意味着烏軍幾乎無處可藏——無論在何處露頭,總有一枚力量強大的武器在等待着。
不僅如此,俄軍在短程作戰中也投入了大量資源:1-5公里範圍內的目標則由fpv無人機、大型無人機以及122毫米榴彈炮布下天羅地網。戰場上的無人機如同天眼一般,不斷巡視搜尋,幾乎成為烏軍的夢魘。一名烏克蘭士兵曾無奈表示:「就算你躲在礦井深處,俄軍的無人機也能找到你。」
2、烏軍啟動新計劃,彌補火力差距
俄軍對烏軍的打擊不再僅限於單一區域,而是擴展到了多個戰略要地。在庫爾斯克州的扎列申卡、卡扎奇亞洛克尼亞、科爾馬科夫和尤日內等地,俄軍的攻勢如同一張無形的網絡,不斷收緊,將烏軍主力被迫分散和扯離。
在這樣的重壓下,烏軍顯得格外被動。數個海軍陸戰隊旅、空降突擊旅和國土防禦旅都成為了俄軍集中打擊的對象。面對俄軍密集而精確的火力壓制,無論是坦克部隊還是步兵單位,都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而這些作戰單位原本是在烏克蘭其他地區經過精心部署的精銳力量,如今卻像是在一場撲不滅的大火中苦苦掙扎。
這種困境逼迫烏克蘭進行戰略調整,試圖重新奪回主動權。「有時候,你必須思考如何在絕境中創造奇蹟,」烏克蘭國防部長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這樣說道。他宣布啟動了一項新的無人機集群計劃,以期彌補目前與俄軍之間火力差距的鴻溝。此計劃並非簡單的技術跟隨,而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整合出一套適合現狀的新打法。
烏克蘭計劃建立五個專門的無人機戰鬥旅,這些旅將以高密度打擊區的形式出現在前線,以達到支持地面部隊進行戰鬥的目的。通過這一舉措,烏克蘭希望能在低空領域爭奪制空權,提供給步兵更多的掩護與支援,以此阻擋俄軍的推進步伐。
3、美防長一句話,澤連斯基當頭一盆涼水
美國國防部長在援助烏克蘭會議上所發出的信號,無異於給烏克蘭潑了一盆冷水。其直言不諱地指出,戰爭必須止步,烏克蘭也無法加入北約。這樣的話語,對烏克蘭而言,聽起來無異於一聲警報。
此時,美國不僅在物質層面上保持謹慎,更是在戰略框架上對烏克蘭潑出了「涼水」。這一表態讓人不禁猜測,在經歷長久的對峙與資源投入後,美國是否開始計較成本、轉而尋求更務實的結局?這樣的態度轉變無形中加大了烏克蘭的政治壓力,為他們的未來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與此同時,英國政界也為這一局勢表達了強烈的關注。英方高層強調,如果現在放棄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意味着對歐洲盟友的巨大背叛。這番話點燃了英國政壇的熱議,甚至引發了關於繼續支持烏克蘭可能產生政治後果的思辨。
這種國際間的支持與反對聲音交織,進一步折射出各國在面對俄烏衝突時的複雜立場和利益考量。畢竟,軍事援助與政治支持之間,不僅僅關乎一國的外交政策,更攸關整個地區的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