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拉鋸了一年多的中國恆大債務重組案,最終以「清盤」收尾。9時30分據央視新聞消息,香港法院已向中國恆大發出清盤令。
清盤是一種處置公司資產的法律流程,清盤人對公司資產和債務進行梳理,將資產變現後,依法按債權順位分配資產,以償還公司債務。
但針對清盤令的正式頒佈,市場一直存在一個巨大疑問——香港法院的清盤令會否牽扯內地執行?畢竟恆大的絕大部分資產都在內地。
就在1月29日上午10時,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在香港共同宣告: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2019年1月18日在北京簽署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今天起在兩地同時生效。
這也引發不少網友爭論:恆大境外投資者真的能到內地「搶食」了嗎?
爭議:香港清盤 內地執行?
1月29日,據香港司法機構官網披露,香港法院在9時30分和14時30分對中國恆大(03333.HK)的清盤呈請、以及一項規管命令分別進行了聆訊。最終香港法院正式向中國恆大(香港上市公司)頒佈了清盤令,並委任安邁顧問杜艾迪和黃詠詩為清盤人。

「清算是意料之中的事,這些問題也是眾所周知的。」有境外投資人直言,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內地會否承認香港法院的裁決,允許國際債權人扣押恆大的資產。
1月29日恆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回應媒體表示,「我想強調的是,這次法院頒佈的境外清盤令所涉主體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恆大(03333.HK)。目前恆大集團及其他作為獨立法人主體的境內外子公司管理運營體系保持不變,集團仍將努力盡一切可能保障境內業務和經營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維持物業服務品質不受影響,仍將全力保障平穩推進風險化解和資產處置,仍將儘力依法公平推進各項工作。」
但對這一回應,業內爭論不斷。
法國外貿銀行高級經濟學家GARY NG指出,由於恆大的大部分資產都在中國內地,償債人如何扣押資產,以及境外債權持有人的償債順序都存在不確定性,(中國恆大香港上市公司)股東的處境可能更糟。
並且清盤是漫長的清算過程的開始,恆大日常經營將更加艱難。投資者也要關注恆大這次清盤是否會帶來雪球效應,因為清盤的代價是長期的。
「無論任命誰擔任清算人,清算事件對恆大投資人都是不利的。清算人會儘快剝離公司資產,變現價格可能會非常糟糕。最後債權人能拿到的破產清償比例,或許非常低。」有香港機構人士向風財訊直言。
尤其1月29日《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在兩地同時生效,值得關注。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艷麗對媒體表示,「本《安排》是兩地生效施行的第九項司法協助文件,也是覆蓋面最廣、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安排。《安排》生效後,兩地法院90%左右的民商事案件判決將有望得到相互認可和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安排》第三條規定,本《安排》暫不適用於八類民商事案件的判決,其中包括破產(清盤)案件。
有熟悉法律情況的專家告訴鳳凰網風財訊,《安排》將破產清盤案件排除在外,會為恆大清盤的相關處理再添不確定。2019年至今深圳、上海、廈門法院已陸續承認香港破產令,內地法院可自行決定。而關於恆大的糾紛也異常複雜,權益糾紛擔保執行、違約逃逸、跨境執行等情況被視為普通糾紛案則適用於《安排》,或能在內地無障礙執行。所以最終還是要看內地法院如何決斷。
北京金訴律所主任王玉臣也告訴鳳凰網風財訊,香港清盤令通常只適用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或者在香港有業務的公司,恆大在中國內地的資產,通常需要根據中國大陸的法律和程序來進行處置。不過,香港的清盤程序可能會對恆大集團整體的財務狀況和資產處置策略產生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到內地資產的處理。
「清盤程序可能會導致恆大集團的資產被凍結,而且清盤程序通常優先滿足債權人的債權實現,這可能會導致恆大集團手中有限的資金更加緊張,進而可能會影響到恆大在內地項目的建設和完工,從而對爛尾樓業主的利益產生負面影響。」王玉臣指出,清盤令如果引起內地樓盤的負面反應,可能會引起相關部門的介入和關注,以保障爛尾樓業主的權益。
另在香港寶盛首席中國市場策略分析師REDNOND WONG看來,恆大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東和債主從清盤過程中獲得任何好處的可能性都非常低。
巨潤資本首席投資官王波也指出,首先離岸清算是否等同於國內合併破產,還需要一個清楚的定義。再者即使等同,內地能否按司法破產的同等量執行也很難說。
差距:「內外」恆大,差異巨大
「境外投資人要重點關注清算人能否根據合作機制,成功向內地法院申請協助,取得內地的資產。」這是很多機構的提示。
因為最後的最後,如果境外投資人不能獲得內地法院的認可,就只能申請對大陸以外的資產進行清算。
那麼恆大集團和中國恆大的資產到底差距多大?
據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債券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恆大地產集團總資產合計1.38萬億元,總負債1.77萬億元,凈資產-3867億元。
其中,總資產中佔比最大的是存貨,約為1萬億元。存貨中土地使用占近一半,報告期內恆大集團的土地儲備仍有2.1億平方米。另外,存貨中被用於抵押借款的1705億元,也都對應的是全國的部分優質項目。

反觀中國恆大(03333.HK),從重組方案可見,兌付境外債務的一種是恆大集團的新票據、一種是恆大物業、恆大新能源汽車或中國恆大股票掛鈎票據組合,都是權益(可對應股票增值和分紅),沒有資產。
此外,據中國恆大2022年度報告,恆大集團還持有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FF汽車等海外子公司的股權;持有海外貨幣資金摺合約179.47億元人民幣。
而中國恆大(03333.HK)殼子中的資產,僅包含香港中國恆大中心、香港珺瓏灣(部分房源在售)、香港元朗未開發地塊(售價約6.36億美元已用於償還恆大在該項目中的財務義務)、加拿大蒙特貝羅城堡酒店等項目,以商辦為主。
此外,據媒體報道,恆大和許家印已出售旗下豪華遊艇、私人飛機,不過所得款項交回香港上市公司還是境內恆大,抑或用於其他途徑,並未悉數公布。
相比之下,孰富孰貧,一目了然。
後市:快刀斬亂麻 負面持續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恆大(03333.HK)被正式頒佈清盤令、恆大汽車(00708.HK)、恆大物業(06666.HK)盤中停牌的當天,1月29日恒生指數出現上揚,地產板塊仍小幅走高。
「這說明恆大事件的影響已經逐漸被市場消化了。」新加坡美銀分析師告訴風財訊。
但對出險的內房企來說,恆大清盤對行業情緒的短期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畢竟恆大這個結果是因為其重組過程中內部和自身就存在很多問題,可能會影響市場對其他開發商的信譽和質量判斷,後者不得不在談判中給出更多讓步。
香港東方資本研究公司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也認為,從宏觀角度看,恆大清盤是一個積極信號,表明中國願意走出極端來平息房地產泡沫,這長期對經濟是有利的,雖然短期仍需經歷困難時期。
王玉臣也指出,恆大的債務危機可能會影響進一步投資者對行業的信心,也或促使相關部門加強對房地產的監管和風險管理。但清盤過程中,可能會有新的投資者或管理團隊接管恆大部分資產和項目,或能有效恢復項目建設,這是一個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