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星空下的栗子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隨着「顏值即正義」時代的到來,身高也備受關注。當然,除了影響形象之外,身高還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比如參軍等。
有這樣一種「增高針」,針對孩子因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身材矮小。通過打針,每年可以長高10cm!這可以說大大緩解了家長的身高焦慮。
8月16日,以促生長素為主要在研管線的維昇葯業再度遞表港交所。2022年11月17日,維昇葯業曾衝刺港股,但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通過聆訊。
根據《招股書》,維昇葯業面向內分泌藥物市場,「是一家處於後期階段、臨近商業化的生物製藥公司」。維昇葯業目前有三條在研管線,核心管線是隆培促生長素。
一、累虧超9億,尚未商業化
根據維昇葯業的官網,生長激素缺乏症(GHD)是一種由於腺垂體無法產生足夠生長激素而引發的疾病,可分為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及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症。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無法達到理想身高,骨折發生率顯著提高等問題。
《招股說明書》顯示,隆培促生長素在治療病人52周後,病人年生長速率為10.66cm/年。目前,隆培促生長素已完成臨床三期,預計將於2023年第四季度向國家葯監局提交生物製劑許可申請(BLA)。

生長激素缺乏症 圖片來自維昇葯業官網
除了隆培促生長素外,維昇葯業還有另外兩條管線,分別是針對軟骨發育不全的TransCon CNP和針對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的帕羅培特立帕肽。這兩個管線分別處在臨床二期和臨床三期的階段。

在研管線 摘自《招股書》
目前,由於三條管線均尚未進行商業化,因此維昇葯業並無收入。
根據《招股書》,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5個月,維昇葯業只有銀行利息等其他收入,分別為125萬元、576萬元和387萬元。
由於研發及行政開支高企等原因,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5個月的凈虧損分別為4.85億元、2.89億元和1.54億元,累計9.28億元。

利潤表 摘自《招股書》
2021年和2022年維昇葯業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均在2億元以上,現金餘額也從2021年底8.8億元降至今年5月底的5.2億元。可以說,全靠融資續命。
除了尚未商業化,筆者還注意到,維昇葯業的核心產品均來自股東授權,是License–in的模式。
二、核心產品來自股東授權
公司創始人盧安邦1989年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藥學專業,是一名醫藥行業老兵。他曾在武田工作7年,武田中國在他的領導下,銷售收入增長了超過10倍。
在他的操盤下,2018年,維昇葯業由Ascendis Pharma(ASND.US)和醫療投資平台維梧資本等共同孵化創立。Ascendis Pharma是一家丹麥的醫藥公司,並已在納斯達克上市。
根據《招股書》,維昇葯業分別就現有的三款產品與Ascendis Pharma訂立三份獨家許可協議,獲得相關產品在大中華區開發、生產及商業化特許權。維昇葯業獲得免特許權使用費許可或里程碑付款。同時,其也向Ascendis Pharma A/S的三家全資附屬公司發行了共計4000萬股A輪優先股作為訂立獨家許可協議的對價。

與Ascendis Pharma的許可協議 摘自《招股書》
在之後的B輪融資中,紅杉中國,奧博資本、夏爾巴等機構也紛紛入局。維昇葯業兩輪共融資1.9億美元。B輪融資的估值達到了10.3億美元,不到3年增長了12倍。

A、B輪融資 摘自《招股書》
除了獲得授權,維昇葯業也向Ascendis Pharma購買試驗藥物等。2022年,維昇葯業向其購買藥物及成本分攤的金額高達5663萬元,提供服務的金額為1459萬元。此外,由於終止和Ascendis Pharma的採購合同,維昇葯業還承擔了1.15億元的虧損。

關聯交易 摘自《招股書》
2022年8月,維昇葯業與Ascendis Pharma Endocrinology簽訂了承諾及預付款項協議以採購儲備原料葯。2022年9月,維昇葯業支付預付款1000萬歐元(人民幣6917萬元)。2023年2月,由於商業供應策略發生變化,維昇葯業取消了上述承諾。這次取消給維昇葯業造成1.15億元的損失。
根據《招股書》,維昇葯業擁有Ascendis Pharma未來若干產品在相關地區內分泌疾病領域的優先談判權,並「擬與Ascendis Pharma合作評估未來潛在候選藥物」。
可以看出,Ascendis Pharma這個股東與維昇葯業聯繫可以說非常緊密,並且相當強勢。從另一個角度看,維昇葯業的獨立研發能力並未得到有效驗證。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5個月維昇葯業發生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74億元、1.8億元和1270萬元,逐步遞減。其中,2022年研發費用較上年同比下降34%,2023年前5個月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3%。
核心產品隆培促生長素研發費用分別為1.94億元、1.06億元和290萬元;占各期研發費用的71%、59%及23%。
這也難怪有人將維昇葯業的模式戲稱為「VIC」,即VC+IP+CRO。從一個角度講,這種方式可以讓某種產品的面世在資本的支撐下快速推進。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似乎更像是一個資本擊鼓傳花的遊戲。在行業大牛的操盤下,通過授權的產品實現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融資。
當然,這裏面還蘊藏着一個風險,就是維昇葯業與股東Ascendis Pharma存在潛在的同業競爭。這或許成為港股上市過程中監管關注的問題之一。
三、生長激素市場,一塊被盯上的肥肉
眾多機構能夠掏出真金白銀,無疑是看好生長激素這個市場。根據《招股書》,中國人生長激素的市場規模在2022年為17億美元,預計2026年將增至31億美元,2030年為48億美元。

人生長激素市場規模 摘自《招股書》
按給葯次數計,人生長激素療法可分為短效生長激素療法和長效生產激素療法(LAGH)。短效生長激素又分為粉劑和水劑。
短效生長激素需要每天給葯,患者在治療時容易出現漏針,而漏針將使得生長速度變慢。與短效產品不同,長效生長激素每周給葯。這對患者來說更為方便,也更受市場的認可。因此,《招股書》中預測的LAGH市場增速遠超短效產品。
當然,長效產品的價格也更貴。按照《招股書》,長效生長激素每名患者每年的平均治療費用約為12.1萬元,是短效水劑的1.7-2倍,是短效粉劑的4.2-5倍。
事實上,瞄準這個市場的絕不只有維昇葯業。在這個領域,長春高新旗下的金賽葯業已經是妥妥的領頭羊。
金賽葯業研發的長效生長激素「金賽增」於2014年上市,是全球首支長效藥物。2022年,金賽葯業的生長激素製劑車間生產線正式投產,投產後的產能由3700萬支增加到7500萬支。

金賽增 圖片來自金賽葯業官網
2023年上半年,金賽葯業營收達51.39億元,超過長春高新總營收的80%。歸母凈利潤方面,金賽葯業上半年為21.97億元,超過長春高新合併口徑的凈利潤。
在《招股書》中,維昇葯業提到:「我們的核心產品隆培促生長素(lonapegsomatropin)的競爭對手包括推廣或開發LAGH療法的公司(如長春金賽葯業有限責任公司、I-Mab Biopharma Co., Ltd.、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Novo Nordisk A/S),及推廣短效(每日注射)人生長激素的公司」。
除了金賽增外,維昇葯業還列出了其他8款在研的LAGH療法。其中,天境生物、諾和諾德的管線也已進入臨床三期。

國內LAGH療法 摘自《招股書》 **指臨床試驗數據首次公開發佈的日期
不難看出,生長激素市場就像一塊肥肉,已經被很多人盯上,其中不乏金賽葯業等巨頭。在這種情況下,維昇葯業如何突出重圍?如果能夠順利獲批上市,商業化落地又將如何展開?除了依賴股東的授權,其自身的研發能力又如何?
維昇葯業需要回答的問題有很多。
註: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