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年譜》
1948年 46歲
1月1日 經中央批准,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指揮機關。9月,東北解放軍整編,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簡稱東野)領導機構分開。東北軍區轄1個二級軍區、12個三級軍區;野戰軍轄14個縱隊、2個兵團。總兵力100萬人。
1月28日 在東北土地工作會議上講話。他說:打人殺人問題雖然東北局有規定,但思想不一致,這股風很厲害。群眾中無民主,黨內幹部在這股風中不敢講話。過去盲動的是湘南暴動,燒房子,現在沒有,但殺人比那時還凶,對工商業也比過去厲害。雖不普遍,但發展下去很嚴重。我認為,上層容易犯右傾,下面左得多。農村應少斗,爭取90%以上,富農不要斗。打人殺人要嚴厲制止。任何人打死人是犯法的,死刑要經人民法院審判,省委可規定哪些縣可批准,哪些縣不能批。決不能把殺人權交給那些殺人大王。對工商業,我更右些,我主張只一條,現在任何工商業不準動。要動的由省委、省政府處理。
3月10日 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東北人民解放軍和東北軍區後勤工作會議。會議是在冬季攻勢作戰結束、東北解放戰爭即將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討論統一思想、統一標準、統一制度、統一開支以及後勤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問題。李富春、羅榮桓先後到會作重要指示。
黃克誠在會上作主題報告。他在報告中首先分析了夏、秋、冬三大攻勢作戰的特點,接着介紹了東北的財政經濟情況,分析了東北軍區後勤的有利條件。他着重講了東北後勤本身存在的問題:思想政治領導差,後勤幹部多埋頭於事務工作,學習總結不夠;嚴重的分散獨立的游擊主義習氣,到處設攤,不聽招呼;本位主義;制度混亂;部分老幹部保守主義嚴重;不少人貪污腐化等。並對產生的原因和危害進行了剖析。他明確提出了後勤工作的任務:建設統一的、正規的後勤工作,提高後勤工作能力和作用;在現在的物質基礎上,保證前線的最低的物資需要;保證部隊健康,保證傷病員的救護、治療、歸隊,配合各方面爭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
為實現上述任務,他在報告中從各方面提出了要求和措施,主要是:要建立統一的整體思想,互相協助、互相調整的思想;要建立確立制度、遵守制度、運用制度的觀點;要建立研究、創造、進步的觀點;要建立反對浪費、節約物資的思想。組織機構要精簡統一;對後勤幹部要加強培養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要改善供給,擬制統一的、可行的供給標準;要結合整頓,制定各種條例和規章制度,如節約獎勵條例,浪費、盜賣公物懲罰條例等。這次會議於4月16日結束,討論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並陸續下發東北全軍執行。中央軍委向各軍區轉發了東總後勤建設的文件。
4月3日 東北局致電中共中央:因為冀察熱遼是今後作戰的要地,需要做好群眾工作,負責繁重的基地與戰勤任務,又要指揮地方兵團作戰。因此,我們一再考慮的結果,認為派黃克誠到冀察熱遼任書記兼政委比較適當。
4月12日 中央複電東北局,同意東北局意見,任命黃克誠為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
4月中旬 因鼻部疾病,住進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手術。出院時,將東北局給他的醫療保健費悉數交給醫院。
4月28日 致電劉少奇轉劉(伯承)鄧(小平),探問子女的消息。電報說:我的兩個小孩在漢口寄養在夏農苔即夏菲的大姐家中(夏農苔是唐棣華之母,在中原局宣傳部工作之夏菲系中原局秘書長顧大椿妻子),請劉鄧轉告夏探問消息,是否有飯吃。盼賜告。
5月5日 東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發出通報:中央軍委令東北軍區副司令兼總後勤司令黃克誠調任冀察熱遼軍區政治委員;原冀察熱遼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程子華專任該軍區司令員。
5月12日 致電中共中央轉華中曹荻秋:翁徐文的小孩留羊寨湯韓民家,請幫助解決生活問題。其情形如何,請電告。
5月14日 林彪等簽發東北軍區司令部命令:為便利於戰地指揮與應付同時發生幾個戰鬥,決組成兩個前方指揮所……任命蕭勁光兼前方第一指揮所司令員,蕭華為政治委員;程子華兼前方第二指揮所司令員,黃克誠兼政治委員。
5月19日 致電中共中央轉蘇北區黨委曹荻秋、萬金培:宋振鼎的母親及洪學智的小女孩均寄養在宋振鼎的姐姐家中,洪、宋來信要求區黨委設法調查其近況,並幫助其解決生活問題。如何,請告。
5月 與冀察熱遼分局常委胡錫奎聯名致電東北局並報高崗,報告關於區內土改中出現的嚴重問題及工作布置。5月上旬,黃克誠與參加東北局召開的省委書記會議的胡錫奎(冀察熱遼分局常委)離開哈爾濱到冀察熱遼分局就任。分局機關當時駐在林西。隨後他即帶工作團到北票西南兩個新區調查研究,了解土地改革中執行政策的情況和問題,並就貫徹中央和東北局關於土改工作的指示,召集會議,作出部署。報告說:「我們沿途和開會前找各地同志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十分嚴重。」
主要是:(一)由於片面強調滿足貧僱農要求,政策交代不清,侵犯中農利益比較嚴重;(二)犯了急性病,忙於布置全面發動,幹部少而弱,無法掌握,致使運動陷於自流,壞人乘機活動;(三)強調紀律處分,民主教育不夠,不少地方發生了強迫命令和懲辦的偏向,總之是偏左。
地委開了七天會,地委和縣委書記、縣長等參加。黃克誠在會上講了話,着重從分局領導的角度肯定了前段工作成績,點出了問題,分析了原因,承擔了責任,並提出了下一步怎麼改進的辦法。他要求要自上而下地開展自我批評,不給群眾潑冷水。會上他傳達並組織學習了中央、劉少奇、東北局關於縮小打擊面的指示,他要求「地委、縣委、區委都要認真檢查,糾正以前的錯誤,根據自己的力量,抓一兩個重點,由領導幹部親自掌握,加強領導;春耕時間緊迫,要先把土地分完,立刻組織生產,把土改工作團改為土改生產工作團。」
7月9日 中共中央同意在東北局常委領導下,實行黨、政、軍分工組織:東北局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張聞天、林楓為常委,林彪為書記,羅榮桓、高崗、陳云為副書記;軍委會東北分會以林彪為主席,羅榮桓為副主席,高崗、譚政、劉亞樓、蕭勁光、程子華為委員;東北行政委員會以林楓為主席,張學思、高崇民為副主席,陳云為政府黨委會書記。
致電毛澤東請示報告脫產人員比例等問題:(一)人力動員,最高率以達總人口百分之幾為宜?動員時間究竟可能延長到何時?目前應否作長期打算?(二)農民負擔,最高時以農業為主的農民,以達農民百分之幾為宜?(三)脫離生產人數,抗戰時中央規定不超過3%。目前在農村經濟為主地區,主力軍不能進行農業生產情況下,區以上黨政軍脫離生產人數,以佔總人口百分之幾為宜?上面三個問題因戰爭與人力物力的矛盾,我思索半年,一直未從思想上得到統一解決,請予指示。對此,7月11日,中央致電東北局:請你們對黃克誠所提三項問題提出意見。並指出:「我們認為東北脫離生產人數超過全人口百分之三供給標準較高,是具有某種危險性的。此事值得深刻注意。」同一天,毛澤東複電黃克誠:「午佳電悉。所提問題甚重要。已電東北局提出意見,得復再告你。」
7月下旬 主持召開冀察熱遼地、縣委書記會議。主題是傳達貫徹黨中央、東北局指示,解決土改中以中農為中心的政策問題,暴露侵犯中農利益的事實,檢討思想、糾正錯誤。減輕人民負擔和開展生產救災問題。會議共開了七天。黃克誠在會議講話中,首先肯定了冀察熱遼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成績,同時嚴肅指出在土地改革和整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偏差。他說,這個責任主要不在下邊,而是分局機關檢查指導不力。同時,有些政策研究不夠,又沒有經驗。目前各級都在檢查糾正。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敢於發動群眾暴露問題,以最大的決心,加以徹底糾正。
他指出,全國各戰場形勢很好。大家要齊心協力,全面動員起來,支援前線作戰,奪取東北戰場的勝利,進而支援關內其他戰場,徹底推翻國民黨,取得全國解放戰爭勝利。他最後要求各級幹部要身體力行,深入基層,整頓思想和作風,糾正錯誤,發揚正氣,團結帶領各階層人民群眾發展生產,發展經濟,保證供給。會後,冀察熱遼分局根據黃克誠講話和會議討論情況,下發了指示。
7月 帶領工作團到北票西南地區領導土地改革和生產自救。得知一些地區因饑荒嚴重,指示軍區後勤部從戰備儲備糧中調出一部分,賑濟饑民。回分局機關後,作出決定,取消機關小灶,所有幹部均到大灶就餐,節約細糧,支援前線。
8月14日 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正式成立,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
8月30日 致電東北局並中央,報告全區財政經濟狀況。
8月31日 致電中共中央,簡報財政收支情況。報告稱,詳情已報東北局和陳(雲)、李(富春),再向中央簡報三點:(一)收入除糧食外全部稅款收入,全年不足4000萬斤小米,今年大煙可能收入30萬兩,摺合小米1500萬斤,企業有紙廠,不夠報紙及辦公用,金礦每月不足百兩,貿易公司只能零銷煙土及採辦汽油布匹等,盈餘不多。(二)目前開支包括楊(得志)羅(瑞卿)兵團經常費每月220億左右,被服、鞋子、醫藥、汽油、電料等在外,地方黨政在熱河幾乎未發經費。(三)人民財富枯竭,已無法再增加負擔。此間公糧負擔按人口與畝數似不及東北為重,但畝小人多,每個農民收入不及黑龍江省之一半。因此,負擔比例比東北重得多。主力南下,公糧必須供給部隊吃飯的情況下,經常費支出毫無辦法可想。
厶 致電東北局並林(彪)羅(榮桓):接到楊(得志)、羅(瑞卿)要棉花電報之後,即令東北撥棉花10萬斤,已通知楊羅派人領取。接到陳(雲)、李(富春)電後,又增撥棉花5萬斤。至於經費,熱河半年多來幾乎完全依靠(印)票子過日子,近因東北漲水,鐵路、橋樑沖斷,票子運不回來,冀東因敵「掃蕩」不能印刷,致使各兵團經費無法接濟,不是有錢不願發給。
9月1日 遵中央軍委命令,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二前方指揮所分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二兵團司令部。程子華任第二兵團司令員,黃克誠任第二兵團政治委員。
9月5日 致電陳(雲)李(富春)、東北局,報告公糧徵收意見。電報說:分局決定,公糧徵收即遵照東北局指示,增征小米5萬噸,連前計劃37萬噸,已令各地布置。一方面,照指示努力完成,另方面提出個人意見:照戰爭需要來說,37萬噸是必要的,照農民負擔能力來說是過重的。(一)同北滿比,北滿農民每人有地7到10畝,而熱河只有3畝到5畝,且東北畝大,一畝相當於熱河一畝半,即北滿農民有3倍於熱河的土地;(二)東北土地肥沃,熱河山地多,產量少,東北平均每人有糧1200斤以上,熱河平均每人不到500斤。(三)據我親自調查,農民每畝地交公糧12斤尚能承受,現在須繳公糧占收入的30%至40%,負擔過重,大部農民已吃青苗糧(未成熟的)。(四)熱河群眾工作很弱,目前又無強力的組織力量,要命的負擔(擴軍、公糧、戰勤保障),我很擔心發生事變。目前最好的辦法是東北局拿出10萬匹布來換5萬噸小米,既可解決戰爭的需要,又可照顧農民負擔能力。拿出一點本,一舉兩得。
9月9日 致電東北局、軍分會並中央軍委,請示免除綜合報告。電報說,冀察熱遼軍區(程)子華去前方,(李)運昌害病,無人主持工作,綜合報告勢必落到我頭上,因我剛到對情況不熟,精力又很差,作了分局報告,又作軍區報告,實在困難,請求免除,待明年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