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再入航天器(包括高超音速導彈及中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彈頭,宇宙飛船,穿梭機等航天器)在穿越臨近空間時,航天器頭部的空氣會被劇烈壓縮,形成一層包覆於航天器表面的「等離子鞘」,其產生的反射無線電波的效應,隔絕了航天器和外界的通信,導致航天器無法及時將信息傳輸到地面控制中心,這一現象被學者們稱之為「黑障」。
「黑障」雖然不像聲障和熱障那樣可能對航天器造成破壞,但它卻是航天領域面臨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對高超音速導彈,中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彈頭在末端控制及打擊精度上帶來巨大麻煩,增加了被敵方攔截的風險。目前中美俄等國採用的辦法大多都是在導彈進入大氣層時,關掉雷達引導頭,再讓彈頭依靠慣性制導提供的方位進行拉升機動,以規避敵方攔截系統的阻攔,等黑障現象完全消失後,雷達再重新開機測繪。
不過這種辦法只能用於打擊那些速度慢、且較為固定的目標,一旦敵方透過特殊管道掌握到我方的發射動態,他們就可以利用「黑障」時間(4-7分鐘)迅速做出調整,將傷害影響控制到最小化。此外,他們還可以捕捉導彈為了規避黑障「踩剎車」(將飛行速度降低到5馬赫以下)的節點,進行中段攔截。要想解決黑障造成的困擾,不僅需要在理論上深入挖掘,還需要在地面架設以支撐相關實驗的研究裝置,這即便對於五常國家來說都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
▲ 中美俄高超音速武器對比
如今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首的科研團隊在攻克黑障導致信號屏蔽這項難題上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根據相關報道,該團隊在黑障相關領域開展了近10年研究,設計研製出「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等離子體電磁科學實驗研究裝置」,該團隊利用該實驗裝置開展了黑障地面復現實驗、等離子體包覆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測量/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等實驗,驗證了等離子鞘套下在線診斷、黑障抑制等關鍵技術。
▲ 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等離子體電磁科學實驗研究裝置
能夠打通「等離子鞘」造成的干擾,以後我們的「東風」系列高超音速導彈和彈道導彈可以不用降速就能直接開啟雷達對航母軍艦等動態目標進行降維打擊,不僅精度將有大幅提升,也能讓敵方的攔截系統徹底淪為一張白紙。此外該技術還可以推動我們在高超音速領域及陸基中段攔截技術上發展,在原有的豐富 經驗上,讓導彈和攔截彈的通信、制導能力更上一層樓。
除了導彈之外,如今「臨近空間飛行器」也備受世界各國的重視,作為連接空天戰場的有效紐帶,其在通信導航、預警偵查、電子對抗等領域的發展應用能夠對未來戰場的作戰形式產生重要影響。不過由於黑障的限制,讓這類飛行器的作用範圍僅限於距離地面100公里左右的空域。如果我們黑障通信技術應用成熟,並移植到這類飛行器上,那麼我們的作戰高度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層次,真正錘鍊成上帝之杖。
▲ 無偵-8高空高速隱形無人偵察機
在中國發展至關重要的戰略優勢之際,反觀大洋彼岸的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計划上屢屢碰壁。根據美國《駕駛》網站的報道,由於項目接二連三的失敗,美國空軍已經取消了諾克希德·馬丁公司承包的空射快速反應武器項目(arrw),這意味着目前美軍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僅剩下雷神公司的高超音速攻擊巡航導彈項目(hacm)。報道指出,美國空軍將項目的失敗歸咎於設計缺陷及美國高超音速武器測試程序存在制度性問題。我們作為在高超音速領域上的後來者,不僅在導彈研製上彎道超車,還攻克了黑障通信的難題,進一步拉開差距。
▲ 美國空軍 b-52h 轟炸機正在搭載 agm-183a arrw 高超音速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