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德軍大量使用37毫米反坦克炮,作為坦克戰主力的三號坦克也使用37毫米主炮,不過隨着裝甲戰的升級,反坦克武器升級勢在必行,在這場升級計劃中比較著名的是pak 38、kwk 39型50毫米炮,這個系列火炮一直使用到德軍投降,其實同時期還有另外一款競爭型號,那就是斯柯達sv-4型50毫米反坦克炮。
sv-4是斯柯達在1940年至1941年間開發的武器,是專門為德國國防軍開發的裝備,與pak 39一樣採用了50毫米口徑,炮彈的穿甲能力也在同一水平。
這是一門全自動炮,身管倍徑60倍,炮口安裝了制退器,火炮被放在一個輪式炮架上,採用鏟板結構而非駐鋤穩定火炮,火炮採用5發一組的彈夾供彈,彈夾插口位於火炮右側。
這款火炮沒有量產服役,根據美軍繳獲的原型火炮並展開的測試,它使用的彈藥似乎可以和pak 39 50毫米炮通用,但是彈藥重量並不同,pak 39使用的穿甲彈重2.06千克,sv-4的穿甲彈重2.1千克,兩者身管倍徑都是60,炮口初速度也都為835米每秒,但是sv-4的穿甲能力要好一些。
根據測試sv-4的穿甲彈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57毫米垂直鋼裝甲,這個數值要略微強於pak 39,但沒有本質提升,因為口徑一樣,因此兩者的榴彈殺傷力也差不多。
其實德國國防軍沒有選擇sv-4並不奇怪,除了它的自動結構更加複雜之外,它的重量還要大很多,該炮的戰鬥重量1300千克,牽引重量1350千克,而pak 38的重量為1000千克,這意味着火炮用料更少,牽引負擔更小。
sv-4並非沒有優勢,它的優勢就是射速,使用彈夾供彈的它可以像40毫米博福士高射炮一樣快速「突突」,理論射速在80~100發每分鐘之間,高射速允許射手快速補射彈藥糾正前一發的失誤,並且該炮用來打擊土木工事等目標也應該會很好用。
sv-4通過了射擊實驗,因為各種原因它並沒有列裝服役,原型火炮以及相關的文件資料被美軍繳獲,隨後被帶回美國測試,原型炮被放在阿伯丁。戰後這門火炮已經失去了價值,它50毫米的口徑不僅與其他國家火炮口徑不通用,用於反坦克或作為裝甲武器的主炮也不再合適。
sv-4反坦克炮戰鬥重量1300千克,口徑50毫米,炮管長3米,俯仰角度在-12°~20°,水平調整角度共65°,僅建造了一門原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