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想要坦克,給還是不給,是擺在北約成員面前的一個問題,也成為20日在德國召開的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上最受關注的話題。
目前,博弈的焦點主要在德美兩國。德國擔心激怒俄方導致事態升級,放言「美國先給,自己再給」;美國則一邊謹慎觀望,一邊表示德國應「作出自主決定」……
烏克蘭到底能不能拿到心儀已久的「德國坦克大禮」?這又會如何影響烏克蘭局勢?一系列問題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德國想讓美國「先送」
俄羅斯去年2月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員國宣稱避免與俄「直接衝突」。因此,即使烏克蘭反覆要求西方支援更先進、作戰能力更高的重型武器,特別是主戰坦克,西方主要國家先前一直未鬆口。
不過,最近情況出現了變化,部分北約成員出於各種考慮開始打破「援烏坦克」的禁忌。
上周,英國成為首個宣布向烏援助西式主戰坦克的西方國家,聲稱將在數周內向烏方提供14輛英制「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此外,波蘭和已經申請加入北約的芬蘭均表示,如果德國同意,兩國將把所持有的德制「豹」式主戰坦克轉讓給烏方。
德制「豹-2」型坦克被認為是最適合烏克蘭使用的主戰坦克,它的性能比英制「挑戰者2」型更優越,能在移動時準確命中3公里外冰箱大小的目標。而相比美製「艾布拉姆斯」坦克,「豹-2」雖然射程更近,但它使用相對經濟的柴油發動機,比消耗航空煤油的「艾布拉姆斯」更便於維護,也更節省後勤成本。
然而,有英國「先行」在前,波蘭等國「施壓」在後,作為「豹-2」生產國的德國對於供烏坦克卻始終態度謹慎。
民調數據顯示,德國總理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內部在「向烏送坦克」問題上分歧嚴重,約半數社民黨支持者表示反對。43%的德國普通受訪者(尤其是年輕人)也對「送坦克」說「不」。有分析認為,朔爾茨擔心這個口子一開,會導致西方對烏軍援「顯著升級」,從而激怒俄方,將烏克蘭危機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不過,德國的謹慎並不意味着關閉了向烏方提供坦克的大門。德方消息人士披露,朔爾茨已設定條件:只有當美國同意向烏提供美製坦克,德國才會允許向烏提供德制坦克。
看到德國把「球」踢給美國,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科林·卡爾表示,「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複雜、昂貴、操作訓練難度高」,五角大樓「還沒準備好」向烏方提供這種坦克。卡爾還評論道:德方不必對向烏提供軍備心存疑慮,而應「作出自主決定」。
在卡爾發表上述言論的第二天,美國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價值為25億美元的新軍事援助,將包括90輛「斯崔克」裝甲車和59輛「布拉德利」步兵戰車。坦克並未出現在供貨清單上。
有輿論指出,美國和德國就向烏克蘭供應坦克一事陷入「對峙」。在20日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舉行的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上,北約成員國及其他多國國防部長們計劃就此磋商,德國預計將成為各方施壓「焦點」。
烏欲扭轉地面劣勢
分析認為,烏克蘭在要求西方軍援坦克一事上提高分貝、部分北約成員打破供烏重型武器的禁忌,與當前戰場形勢的變化有關。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表示,目前戰場上的僵局有所鬆動,隨着俄方上周宣布控制頓涅茨克地區鹽礦城市索列達爾,俄羅斯在頓巴斯地區獲得軍事主動。面對俄軍壓力,烏方一段時間以來不斷向西方提出新要求,尤其渴望獲得主戰坦克。
「俄軍坦克數量是烏軍的6-7倍,火炮、裝甲車數量分別是烏軍的3倍、5倍左右。烏克蘭急欲通過西方軍援扭轉地面戰場的劣勢。」張弘說。
有分析指出,坦克給烏克蘭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一,可彌補軍備庫存不足。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已損失不少蘇式t-72主戰坦克。第二,經過冬季的調整,俄烏都可能在春季發動新的攻勢。對烏方而言,無論是用來「破防」俄軍加固的陣地,還是用作平坦領土上的守御,主戰坦克均堪稱利器。第三,美國提供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今年可能供應緊張,敵方也逐漸通過移動躲避打擊。這時就需要一支足夠強大的近距離部隊,如坦克和戰車來彌補差距。
軍事評論員王強認為,俄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仍處於第二階段的半程,持久戰的態勢並未出現根本變化。但一些新特點仍值得關注。
一是俄軍更換統帥,意圖建立統一、高效、協調的組織指揮系統。目前來看進攻勢頭有所加強,並取得一定戰果。二是烏克蘭和北約融合的態勢比較明顯,用烏克蘭防長的話說,「烏克蘭事實上已是北約的一部分。」這些新特點是北約對烏軍援升級、加碼的重要背景。
但與此同時,正如外界觀察到的,北約成員在「送坦克」問題上步調並不一致。之所以出現分歧,首先因為各方有不同的國家利益。
張弘指出,對德國而言,第一,它與俄羅斯在歷史上建立了合作關係,尤其是社民黨和基民盟在發展對俄關係上有基礎,即使在冷戰最緊張的時刻,德俄依然保持對話。因此朔爾茨政府不想在援烏問題上充當領頭羊、出頭鳥,擔心「送坦克」會將德俄最後一絲安全互信破壞殆盡。第二,如果德國率先在「送坦克」上開綠燈,那麼波蘭、芬蘭等國都會跟進,德國的外交會陷入被動,其自身以及歐洲的安全環境也會受到破壞。
相比之下,英國的顧慮沒德國那麼多——外交上,英國搞離岸制衡,希望通過對烏軍援向歐洲大陸展示:即便「脫歐」,它仍在這片大陸擁有外交和安全影響力。經濟上,它與俄羅斯聯繫較弱,不易受波及。地緣上,它離俄羅斯位置也比較遠,安全擔憂更小。
至於美國的態度,它在向烏方提供美製坦克上比較謹慎,原因之一是擔心如果「走得過快」會破壞美俄戰略穩定和軍控領域的合作(目前談判雖擱淺但溝通仍存)。另外,美國想把歐洲推到對烏軍援的前台,分擔美國的戰略成本,這樣美國能以隔岸觀火的方式收穫最大利益。
在王強看來,北約成員就「供烏坦克」出現分歧,還在於一部分成員認識到此事的危險性。
「坦克屬於進攻性武器,將它交付給烏克蘭可能成為北約捲入與俄直接衝突的第一步,導致戰爭擴大甚至動用核武的風險。」王強說,「其次,坦克援助意味着真金白銀的投入,北約內部可能出現投入不均,這也是一大分歧。第三,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坦克庫存有限,向烏方提供坦克可能給本國安全帶來困境。這些都是矛盾。」
張弘認為,雖然北約成員存在分歧,但考慮到已有多個歐洲國家跟隨美國腳步向烏方提供「愛國者」導彈,估計像坦克這樣的重型打擊武器的交付只是時間問題,北約成員遲早會放開手腳。
能否改變戰局?
還有輿論質疑,就算烏克蘭真的獲得坦克,又能否改變戰局?
王強認為,在獲得少量坦克援助的情況下,烏克蘭無力改變戰局。「因為坦克作為進攻性力量,是以一整套進攻體系為支撐的。以英國提供的10多輛坦克為例,這一級別的戰術進攻單位,正面推進的縱深只有四五公里,對戰場形勢的影響微乎其微。除非將坦克數量湊到三四百輛,才能在正面方向發動比較像樣的階梯式進攻。」
然而,德國聯邦國防軍現階段裝備的「豹-2」坦克總量也就約350輛,不可能對烏「傾囊相授」。而且德國法律禁止僅出於增加庫存目的生產坦克。即便擴大產量,新坦克出廠可能也需要至少兩年。
「而在烏克蘭拿到坦克後,還涉及技術人員培訓、後勤力量保障服務的問題。」王強說,「其中培訓過程至少需要幾周。而後勤保障更為麻煩,不同於我們買車後的4s店服務,坦克的維護需要在戰場建立一整套全產業鏈保障體系,體系的重構不是在短期內能實現的。」
與此同時,俄羅斯勢必對西方「拱火」行為做出強力應對。此前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已表示,西方向烏克蘭提供的重型武器裝備不會改變戰局,它們「將會燃燒」。
王強指出,俄羅斯的應對方式有很多,它本身就是坦克方面的行家裡手,擁有「嬰兒」「競賽」等反坦克裝備。俄媒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上述反坦克導彈在敘利亞打擊土耳其裝備的「豹-2」坦克時表現十分出色,以至於土耳其幾乎停止在地面行動中使用這款坦克。
此外,在評論西方國家向基輔提供新的重型武器時,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近日表示,如果一個核大國在常規戰爭中失敗,可能爆發核戰爭。
對此,張弘認為,俄方的表態對西方是一種外交層面的警告,不意味着俄羅斯會真的動用核武器。畢竟俄總統普京也多次強調核戰爭沒有贏家。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擔心,一次成功的進攻可能會讓普京拿出他的王牌,而坦克可能會成為這種行動的「誘人目標」。
不應放棄外交努力
展望下一階段的烏克蘭局勢,張弘認為,首先,衝突烈度可能升級。「普京近日視察了有關軍工單位,重視遠程打擊武器的作用和產能,表明俄羅斯準備與西方打一場持久戰、消耗戰。而西方援烏的裝甲車、主戰坦克和愛國者導彈也在就位。」其次,衝突範圍可能擴大。有消息稱拜登政府在打擊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立場會有所鬆動,戰火可能不再局限於烏東戰場。第三,隨着俄烏人員傷亡擴大,雙方都出現戰爭疲態。但即便如此,和談的氛圍和意願依然較為薄弱,看不到曙光。第四,西方仍在拱火,使局勢充滿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這樣的理性學者,都稱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合適的結果」,可見西方國家政治氛圍的不尋常。
王強指出,俄烏衝突是多重矛盾交織演變的結果,短期內看不到和平解決的可能性,但各方不應放棄努力,一是聯合國機制不能癱瘓,要發揮勸和促談主導作用。二是區域性大國要擔負職責,創造局部停火、小規模局部衝突降級的機會。三是西方國家應當停止「拱火」,少一些政治私利。這樣的話,即使不能解決根本矛盾,也有助於事態不朝着失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