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面對直逼中朝邊界的「聯合國軍」,中央軍委果斷下令準備出兵抗美援朝。
儘管林彪由於身體原因無法領兵出戰,但是他卻將鄧華推薦給了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做助手。
要說第四野戰軍四個兵團名將眾多,重用名氣不大的鄧華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
但事實證明林彪和彭德懷都沒有看錯鄧華,他為抗美援朝最後勝利發揮了別人代替不了的作用[1]。
彭德懷等
第四野戰軍部隊成為抗美援朝先鋒,林彪無法出戰只能由彭德懷挂帥
1949年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由於背靠朝鮮和蘇聯兩個盟友堪稱當時中國最安全的後方基地。
於是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和主力部隊一起南下,後來發展成為了六大軍區中的中南軍區。即使留在東北的42軍等部隊,也準備在新中國第一次裁軍中轉為屯墾部隊。
然而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朝鮮半島將會成為東亞地區最大的火藥桶,1950年6月25日長期互相敵視的朝鮮和韓國終於爆發戰爭。
而戰爭爆發第二天美國就公開介入,同時其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止我軍發動對台灣的登陸戰。
毛主席敏銳地意識到美國一旦大規模介入朝鮮內戰,則整個戰局會發生根本性逆轉。於是7月7日在周恩來主持的中央會議上,正式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
毛主席與周總理
同時緊急下令在廣東的第13兵團部火速北上中原地區,隨即其下轄的38、39、40三個軍也迅速北上待命。
由於戰場靠近東北,無論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還是我軍實際來看;由第四野戰軍部隊參加入朝作戰是最合適的,毛主席也考慮由第四野戰軍班子整體改編為後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構。
然而此時改任中南軍區司令員的林彪病得很嚴重,而且入朝作戰很可能條件比之前抗戰時期更加艱苦。而第四野戰軍雖然名將很多,去掉林彪之外還真沒人有指揮超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毛主席又想到了之前正全力謀劃對台作戰的三野副司令員粟裕,但粟裕很快也表示他的身體難以上陣。
毛主席
毛主席再三斟酌之後發現就我軍整體情況來看,只有當時主政西北的彭德懷才有能力擔任志願軍司令一職。
首先彭德懷長期擔任紅一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副總指揮等僅次於朱德的職務,完全有指揮幾十萬、上百萬大軍作戰的能力。
而且毛主席也考慮到一旦從其它野戰軍調入王牌部隊,恐怕也只有彭德懷的資歷和威望能夠鎮住來自不同野戰軍的驕兵悍將。
於是1950年10月4日當彭德懷帶着其建設大西北的報告來北京彙報時,毛主席卻直接讓他來參加討論是否出兵朝鮮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彭德懷立刻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第二天就表示接受這副重擔。
彭德懷
第十三兵團臨時換將沒有不良影響,鄧華更適合同強大的敵軍交戰
但此時林彪卻建議:應該由已經開赴中朝邊界並補充第42軍的第13兵團部作為入朝部隊的指揮機構,但第13兵團司令黃永勝必須與第15兵團司令鄧華對調。
林彪此言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料,幸好原四野政委羅榮恆表示支持才獲得通過。
林彪這個提議讓第13兵團38軍的梁興初軍長、39軍的吳信泉軍長、40軍的溫玉成軍長都感到意外,他們還因為找不到黃永勝司令員感到困惑。
儘管黃永勝和鄧華年齡相當革命資歷也差不多,可畢竟黃永勝和第13兵團軍師長更熟悉。且此時大戰在即卻臨陣換將,林彪此舉的確有些違背軍事常識。
林彪
但林彪認為雖然第13兵團戰鬥力強大,可他曾經在蘇聯養傷數年且認真研究了蘇軍的相關作戰方式。
而包括第13兵團在內的我四大野戰軍主力,在正規戰情況下只有同國民黨美械軍的交戰經驗。
黃永勝從1927年秋收起義參加紅軍,以猛打猛衝的作風取得了許多戰績。但不得不說那是面對火力不算太強大,且戰鬥意志相對薄弱的敵人才能屢試不爽。
而在朝鮮迎戰比蘇軍各方面更加強大的美軍,這樣的戰將就顯得「勇敢有餘、智謀不足」。若一味套用國內戰爭的經驗,弄不好會讓志願軍遭受巨大損失。
志願軍
此外黃永勝同其它部隊配合作戰時往往缺乏默契,這作為一般的軍事主官尚可接受;可是作為指揮來自不同單位的大兵團作戰的司令員,統籌協調部隊成員、力求精誠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比之下鄧華比較沉穩,更善於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和鄧華從小接受教育,湘南起義加入我軍後多次擔任政工幹部有關係。
而且鄧華在古田會議後帶頭實踐「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其過人的政治素養讓林彪和毛主席都印象深刻。
況且鄧華的軍事指揮才能也並不輸於黃永勝,1947年4月原遼吉軍區部隊升級為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鄧華成為司令員。
抗美援朝
1947年6月東北我軍1縱、6縱和西滿縱隊攻打敵重兵把守的四平,根據情報認為敵守軍不過2萬餘人。
但作戰會議上鄧華卻推斷出敵守軍數量有可能在3萬以上,向林彪提出應該增加一個縱隊。
可林彪當時卻認為鄧華多慮了,於是將主力全都放在城外阻援,沒想到我軍打了14天還是未能攻克敵最後的陣地,外圍敵軍趁機對我軍形成反包圍之勢只好撤退。
此次「三戰四平」我軍損失了2萬多人卻成就了陳明仁的名聲,林彪日後回憶起來都追悔莫及[2]。
林彪
不過鄧華的7縱在1947年還只能做偏師,東北我軍發動秋季攻勢給其的任務僅僅是破壞鐵路線牽制敵援兵。鄧華分析其當面敵情後認為彰武、新立屯和法庫的敵人雖不在作戰計劃里,但不拿下這幾個城會影響將來的作戰。
可7縱的其它領導都認為沒有命令就攻城會承擔責任,但鄧華最終說服大家「只要打勝仗林總就不會怪」。
於是7縱在17天內連克法庫、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林彪事後還嘉獎了7縱的主動進攻行為。
1948年底我軍攻打天津前夕鄧華親赴前線勘察地形,之後向林彪建議放棄塘沽先打天津。林彪這次馬上採納鄧華的建議並任命他為攻城東集團的指揮,29小時攻克天津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起義。
鄧華
解放海南島與韓先楚產生分歧,但整體計劃卻是鄧華的貢獻
但是為什麼鄧華在第四野戰軍乃至中國人民志願軍高級將領中名氣不那麼響亮,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曾經領導過抗美援朝戰爭?
這首先是因為第四野戰軍名將太多,所以大家更容易記住那些個性鮮明、特別驍勇善戰的戰將。此外鄧華在之前的革命生涯中顯得波瀾不驚,缺少流傳下來讓人津津樂道的英雄故事。
但鄧華名氣不高,恐怕與他在解放海南島作戰時與下屬之間的矛盾有關。
1949年敵10萬殘兵逃到了海南島,蔣介石派薛岳擔任海南島防衛司令繼續負隅頑抗。10月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貿然發動金門戰役失敗,讓中央軍委非常震動。於是毛主席和第四野戰軍司令部,都要求發動海南島戰役前一定要慎之又慎。
鄧華
作為第15兵團司令的鄧華自然不敢輕視我軍之前無渡海作戰經驗的問題,於是從各個方面為跨過瓊州海峽做充分的準備。
可這樣一來鄧華的優點就有可能變成缺點,過於謹慎和謹慎服從中央指令有可能錯失戰機。
而當時預定發動渡海作戰的除第15兵團第43軍外,還有接受15兵團指揮的第12兵團40軍[3]。其軍長韓先楚號稱「旋風將軍」,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和鄧華在指揮風格上有着天壤之別。
儘管韓先楚也接到了中央關於推遲作戰的命令,但他卻依舊要求下屬做好相應的訓練。在3月一次戰鬥中40軍從潿洲島就獲得了300條大船。
鄧華
同時韓先楚根據風向規律認為必須在1950年5月前就發動作戰,但是鄧華卻認為43軍準備工作尚不充分,而且中央也指示更加謹慎地對待渡海。
於是韓先楚和鄧華為推遲還是提前發動海南島作戰產生了分歧,甚至多次越級向林彪和毛主席請示。
從後來朝鮮戰爭爆發後的經驗來看,如果解放軍沒有在1950年6月之前解放海南島則後果堪憂。於是大家都宣傳解放海南島首功是韓先楚的,卻慢慢忘記了他的上級鄧華才是整個作戰計劃的實際制定者。
而韓先楚也認為他之前有些不尊敬鄧華,在解放海南島後還特意請他吃飯賠禮。
韓先楚
積極為抗美援朝獻計獻策,品格高尚成為接替彭德懷的志願軍副司令員
在得到各方贊同後,中央軍委任命鄧華為13兵團司令員,賴傳珠為政委,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40軍軍長韓先楚為兵團副司令,林彪和鄧華又建議任命洪學智為兵團第一副司令。
儘管之前沒有心理準備,但三位軍長聽說鄧華調任第13兵團司令也很快就適應下來。
況且黃永勝和鄧華在紅軍時代和抗戰時期曾經三次成為搭檔,均為黃永勝軍事主官、鄧華是政治主官。因此對於中央讓他和鄧華換崗的要求,黃永勝也表示完全支持鄧華。
10月8日當彭德懷從北京帶了一個小班子到瀋陽召開組建志願軍司令部的會議時,他發現鄧華已經提前把第13兵團的各級工作安排好了。
洪學智
而彭德懷從紅軍時代到解放戰爭從沒有做過鄧華的直接上級,卻對鄧華之前的工作能力和作風有所了解。
於是當即決定就以第13兵團部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其下屬四個軍直接由志司統一指揮。
之後彭德懷和鄧華成為了一對好搭檔,事實證明不斷完善的志願軍司令部人員組成非常豐富;鄧華沉穩善於溝通的性格,比黃永勝更加適合做各部隊之間的協調、以及各指揮員之間的溝通。
許多人提到彭德懷時都說他脾氣暴躁經常對高級將領破口大罵,但是在抗美援朝期間卻從來沒有罵過鄧華。而鄧華也很快證明了其過人的才幹,讓毛主席和彭德懷都認為他是最合適的志願軍副司令。
彭德懷
首先鄧華認為中央之前制定的13兵團四個軍分兩梯隊入朝的方案,低估了敵人的強大兵力與火力優勢。
有可能第一梯隊兩個軍站不住陣腳,而第二梯隊又因為鴨綠江大橋被炸斷而根本上不去。
於是在他和彭德懷商議之後向黨中央做了彙報,終於改變了計劃四個軍同時入朝作戰。
1951年4月16日誌願軍司令部召開了有關第五次戰役的作戰會議上,鄧華對「所有部隊全面出擊」的計劃保留意見。他認為此戰役也應該向前三次戰役那樣,先穿插分割敵軍一部殲滅而不是一線平推。
鴨綠江大橋
但彭德懷出於快些完成作戰準備的考慮,仍然下令全軍全線出擊。可沒想到正好中了敵新任指揮官李奇微的圈套,敵機械化部隊主動高速後撤又突然反撲。
五次戰役遠遠沒有達到事先的預想,以至於彭德懷自己後來都說「不聽鄧華言,吃虧在眼前」。
1951年8月8日中央決定在朝鮮戰場發動第六次戰役以拿下「三八線」以北的敵軍控制區,8月17日彭德懷已經下令各部隊進入戰役前最後準備。
但是8月20日正在板門店同敵人談判的鄧華給彭德懷發來了一封緊急電報,指出目前當面之敵已經構築了非常堅固的防禦體系。
若再想發動進攻作戰有可能取得不了什麼戰果,況且在停戰談判開始的背景下發動進攻也會授人以柄。不如讓敵軍主動進攻再來個反殺,同時也能挫挫敵人在談判桌上的囂張氣焰。
彭德懷等
鄧華這一提議徹底點醒了彭德懷,他很快向黨中央陳述目前進行進攻作戰的困難。
於是在得到中央軍委同意後彭德懷取消了第六次戰役,避免了志願軍戰士再出現無謂的犧牲。而且正如鄧華所料敵軍在9月份發起了「秋季攻勢」,志願軍則嚴陣以待最終取得了殲敵7.9萬人的勝利。
儘管為抗美援朝作戰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鄧華始終把個人的利益放在一邊。
在雙方進入陣地戰的階段之後,中央決定派陳賡來朝鮮擔任志願軍副司令。而鄧華認為陳賡資歷和能力都超過自己,況且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也同樣是我軍名將。
陳賡
他主動提出讓陳賡和宋時輪排在自己前面,讓他擔任第三副司令全心負責第13兵團。但彭德懷卻向中央寫信要求陳賡擔任第二副司令,宋時輪擔任第三副司令。毛主席得到這封電報之後,經過仔細斟酌同意了彭德懷的請求。
因此在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之後,鄧華也就順理成章地接任志願軍司令員。
在他主持朝鮮戰爭最後期間連續在上甘嶺和金城打出了我軍軍威,為逼迫敵人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鄧華雖然不被人們所熟知,但是作為1955年開國上將的他仍是革命功臣。
參考資料
[1] 永遠的豐碑:南征北戰勇無敵――鄧華.中國共產黨新聞 .2016-08-22
[2]高永昌主編.四戰四平.長春:中共吉林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1988-08-01:1-475
[3]海南島戰役: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登陸戰.中國軍網.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