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傳奇張學良手下有着三位副官,每一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陪着他度過了人生艱難的歲月。
1936年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張學良被蔣介石囚禁,自此告別了歷史舞台,拋下了二十多萬東北軍。後來,這些東北軍被蔣介石收編,很多人不願受到其控制紛紛出走,這其中就包括張學良的三位副官。
一位本就是東北軍最年輕的團長,後來堅決抗日後成為了開國中將;一位協助韓先楚一舉解放海南,成為了開國第一少將。而最後一位則是其中唯一的開國上將,是東北軍將領中軍銜最高的一位,並且106歲的他比張學良還要高壽。
他們的人生只能用「傳奇」二字來形容,了解他們的故事,就能窺見那個不平凡的時代。
雙料上將一戰成名
他出生在吉林,早年就讀於奉天第三高等中學,和張學良的弟弟張學銘是同班同學。學習成績優異的他,在讀完高中之後,轉身去了日本留學深造,之後也是順利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期步兵科學習。
可學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學生入校前都必須到日軍第三師團第六聯隊當兵,聽聞這個消息後,解方憤然離隊一度想要退學,他不願意加入日本的軍隊。
張學良得知這個消息後,馬上向學校全力保舉了他,解方這才可以繼續讀書。
學成歸來後,張學良立即為他接風洗塵,他也順勢加入了東北軍,成為了天津市保安總隊隊長。1931年11月8日發生了「天津事變」,解方和其他公安局的隊長一同對抗暴力分子。
雖然得到了成效,可惱羞成怒的日本要求將解方等人撤職,理由是妨礙了他們的公務,天津政府在壓力下,選擇了妥協,解方也被迫進行了休假。
之後他通過偶然的機會得知了共產黨,開始在東北軍中秘密從事了多年的黨務工作,也順理成為東北軍第五十一軍的一個科長。在任職期間,經人推薦他來到了張學良身邊,當時紅軍受國民黨的打壓已久。
解方也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說張學良一致對外,眼看張學良的態度有所鬆動,於是接連幾天或直接或間接進行勸解。
西安事變之後,他察覺到形勢有變,於是公開了自己的身份,全心全意為黨服務。
毛澤東主席得知這件事情後,很是高興的對他說:既然你現在回家了,已經解放,不如就叫解放好了。
本來只是一句玩笑話,可他卻覺得很有道理,而且當了真,給自己改名為「解方」。
抗戰期間,他擔任中央軍委情報部第三局局長等多職,為情報網的建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而真正讓他成名的地方卻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他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談判名聲遠揚,之後受到了越南主席的邀請,成為了越法談判中越南方面的特別顧問。
毛主席在授予獎章的時候就說過;「解方是共和國第一少將」。這樣的殊榮對於一個將士來說,可以是莫大的榮光了。
老年之後的他,開始着重為家鄉考慮,將自己的每個月的工資拿出了一部分,定期捐給自己的家鄉,用來修建一些基礎的文化設施。
老當益壯的他也會參加一些外交活動,沒想到自己當年在戰場的風姿還會有人記得,美方的外交人員提起他,總會說解方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對手。
這讓解方覺得自己光輝歲月中的奮鬥是有意義的,本來他腦海中還有很多想法和計劃,但很可惜的是:
1984年4月9日,年僅76歲的解方因為食道癌離開了人世間。
他的一生雖有坎坷,但處處是高光時刻,雖然他已經離去,可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從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彩。
棄筆從戎抗日救國
萬毅出生在一個窮困潦倒的滿族家庭里,小時候跟着學堂念過幾天的書,寫得一手好字,也正是因為這一手的好字,他得到了王永江小舅子的賞識,開始到了奉天生活。
這個王永江可不簡單,他是張作霖身邊的大紅人,多少人擠破腦袋想要和他攀關係,都得不到他的正眼相看。
萬毅在資助下1925年萬毅參加了東北軍軍官教導隊考試,在2000個人當中奪得了第一名,這讓推薦人張學良大喜。
在畢業典禮上面,還得到了張學良親自授予的手錶和指揮刀,有了張學良的賞識後,加上萬毅的真才實學,他可謂是一路高升,直到西安事變之前,他已經成為了東北軍最年輕的團長。
本以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九一八事變讓他看清了一切。家鄉的受難令他忍無可忍,蔣介石固執的一味內戰令萬毅看不到希望,於是在109師當團長的時候,認識了一些共產黨人,他深表認同。
於是他帶着團裏面的兄弟上街遊行,高唱抗日救亡歌,對蔣介石的觀念進行了狠狠的批評。有一個少校政訓員找到了機會,馬上向蔣介石添油加醋的敘述了一切,萬毅知道後,馬上跑去和他理論,衝動之下打了對方一巴掌。
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很大,他深知這裡不再是自己的最初的嚮往,於是重新明確志向之後的萬毅,果斷選擇了新的道路。
可由於他的性格太過剛硬,被很多人視為眼中釘,西安事變之後被監禁,直到抗戰全面爆發之後,他才被放了出來。可作戰的過程中,他的隊伍被組織拋棄,處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
之後在華東的戰爭中,他和新四軍建立了革命性的友誼,得到了很多革命先輩的認可,1938年正式成為了一名黨員。可之後的作戰里,他的隊伍分為了兩部分,開始有了內鬥的趨勢。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種種後,蔣介石甚至要將他秘密處死,可被于學忠搪塞了下來,之後在八路軍的幫助下,他成功越獄,繼續和日軍對戰。
在一次次戰役中,萬毅和自己的部隊成長了起來,也更沉着冷靜,早已不是什麼二等兵,而是成為了我軍的高級將領。不論他到哪個隊伍,都能調動士兵們的情緒,讓士兵志氣大漲。
在四平攻堅和四平收尾的戰役里,他帶領的部隊成為了「拳頭部隊」,在隊伍的相互配合下使得整個東北的局勢得到了好轉。
戰爭結束後的萬毅也沒有閑下來,而是開始研究國防科技,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被稱為「國防科技現代化的功臣」。1955年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並且是滿族中唯一的中將。
1985年,萬毅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在歡送會上留下一首詩歌:甘化春泥更護花,彰顯了自己希望新一代傑出人才的誕生。
1997年,一代中將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坎坷和變故,可唯一不變的就是心中的信念,只要信念不曾改變,那麼就算路途坎坷也無妨。
改名立志一心報國
1905年1月4日,呂正操出生在海城縣唐王山後村,當時的環境隨時可能喪命,於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呂正操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將他藏到了柴草垛里,這才得以保全的性命。
而「正操」名字其實別有意蘊,其實一開始學校的老師為他起名為「正言」。
但家鄉里的每個人都痛恨着日本人,他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仇恨,改名為「正操」,就是希望他可以好好操練自己,然後去打那些日本侵略者。
轉眼間,呂正操也一天天長大了,可戰爭卻依舊持續着,於是懷揣夢想的17歲少年決定到外面的世界裏闖蕩一番。他有個遠方親戚在張學良部下當軍醫,聽這位親戚描述,張學良組建了一支新式軍隊,重用那些有志氣、有文化的年輕人。
呂正操聽着外面世界的精彩繽紛,聽着精忠報國的志氣理想,他的內心燃起了熊熊的火苗,於是懷着強烈的報國之志他參加了東北軍。
一開始,他在第二旅工作,但在戰場上他受了傷,立即被送到了瀋陽的醫科大學治療。
因為念過一點書,可以寫一手漂亮的小楷,呂正操得到了張學良的注意。在他的舉薦下,1925年春天,呂正操考入了東北講武堂學習深造。同年秋天畢業後,被點名委任為新兵營營長。
呂正操滿懷熱血參加着每一場戰爭,他一直以為自己打的是日本鬼子,可誰想到這些戰爭只不過是軍閥之間的混戰。他一直景仰的將領因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而受到了處罰,這讓呂正操覺得打下去沒有任何意思,他果斷離開了部隊,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可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心中久久無法實現的信仰竟然在西安得到了實現。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呂正操和東北軍的廣大將士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極度不滿,強烈要求抗日,保衛自己的家鄉。可政治形勢突變,呂正操的事業收到了很大的打擊,沒有辦法保衛自己的家鄉,只能眼睜睜看着日本人欺負自己的老鄉,這樣的痛苦令呂正操無法釋懷。
1936年10月,呂正操奉張學良的命令來到了西安,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了。呂正操在這期間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接觸頗多,認識了周恩來和一些隨行的人員,和其中很多共產黨人熟識。
也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他確定了自己的志向所在,鄭重地向組織提出了希望入黨的請求。
12月25日,張學良提出要伴送蔣介石回南京,七天過後張學良不見身影,呂正操乘機離開西安,回到了河北徐水團部,掌握了部隊。可別小看這支部隊,日後將會成為抗日部隊里的中流砥柱,而呂正操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抗日名將威震華夏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在這種危急存亡的時刻,呂正操帶着手下的人留了下來,他們不為別的,只為保護百姓的安危。
在梅花鎮一戰里,呂正操拒絕撤退的命令,反而獃著第三營前去支援被困的第一營,經過這一場激烈的廝殺後,隊伍了有不少士兵失去了性命。可這卻是七七事變以來,六九一團取得的最大的勝利,也是五十三軍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呂正操帶領的部隊於10月14日脫離國民黨軍隊,改成為「人民自衛軍」。
每當回想起那個夜晚,呂正操內心總是久久不得平靜,他懷着激動的心情對大家說:「弟兄們!今天我們召開的不是普通回憶,而是商討決定我們大家前途命運的回憶。我們每一個愛國軍人,都有保衛國土、收復失地的責任。」
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他憑藉著自己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展現了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了冀中老百姓心中的「戰神」,也是個讓日本人聽到名字,就聞風喪膽的傳奇人物。
日軍為了摧毀這個根據地,從1942年5月1日開始,就集合了三個師團,兩個旅團的兵力,大約5萬多人。甚至還有數萬名的偽軍,配給了三個中隊的飛機和數十輛坦克,他們對冀中進行了空前殘忍的全面大掃蕩。
但在這個次反掃蕩的過着中,全體冀中指揮員們,毫不畏懼敵方的威脅,體現了臨危不懼,克服困難的偉大氣魄。
一個月的時間裏,大大小小總共作戰272次,擊斃日偽軍3981名,擊傷日偽軍7521名,這樣的戰績大大激發了人民堅持下去的勇氣。
呂正操再冀中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餘年,這十年里是他最苦的日子,卻也是最幸福的日子。他的部隊和當地老百信早已結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他早已將那裡當作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他對那裡的人民、河流、山莊、田野,甚至一草一木都早已有了感情。
不久之後,黨的七大上,呂正操被選為了候補中央委員。
在新中國成立後,呂正操被授予了上將軍頭銜,先後出任了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鐵道部副部長、部長,鐵道兵政治委員等職務,認認真真擔任起了「修鐵路、管鐵路」的重任。
嘔心瀝血建鐵路
新中國成立後,呂正操被任命為鐵道部副部長,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非洲坦桑尼亞總統訪問我國的時候,希望我國可以幫助他們修建鐵路。當時周恩來總理將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呂正操,呂正操聽着周總理對這件事情重視,立即說:
「再硬的骨頭我們都啃得下來,一定派出最好的隊伍去幫助他們。」
坦贊鐵路全長1860公里,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員和器械,整整6年才徹底竣工,也是當時新中國相當大的工程之一。
這件事情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之後也是中國重返聯合國相當有利的一個條件,其實當時的呂正操也沒想那麼多,就是用最平常的邏輯來看待,「你幫我我幫你」,大家共同發展。
道路是無數人賴以生存的東西,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樣大的民生工程,呂正操盡心儘力,一點都不敢馬虎,好在他的付出也有了回報,如今的中國鐵路事業已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老年風光無限美好
談起自己這輩子的成就,呂正操笑着說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他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說出了這樣幾個字。
前兩件事情是他事業上的輝煌一刻,而打網球可以說是他最大的生活愛好,他對網球的熱愛可以說是在當時無人能敵。他喜歡打網球是在東北軍待着的時候,這個愛好一直在戰爭中都沒能停下來。
「你們可不知道,那個時候打麥場就是絕好的網球場」。
每當呂正操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起戰地網球賽時,總會特別的興奮,他說:「打勝仗了,必須要慶祝,那就來一場網球友誼賽吧。」冀中抗戰的時候,只要戰況一有緩和,他就會和士兵在空地上畫線,玩上兩局。
呂正操將軍直到106歲仍舊保留着中國網球協會主席的頭銜,他說過:「我這個主席可不能只是個掛名空殼子。」所以北京國際網球中心專門為留了一間辦公室,用於他平常處理工作。
他曾接見國際上的一些網球名將,也大力鼓勵青少年不斷進步,像其他優勢項目一樣,打出自信、打出成績。
2008年的時候,李婷、孫甜甜在奧運會上獲得網球女子雙打金牌的時候,呂正操馬上讓工作人員發電報去祝賀,可見將軍對網球的熱愛時真正發自肺腑。
他也沒有辜負這個主席的頭銜,自己打球一直打到了90歲,每天保持着兩到三個小時的運動時間,就這樣還是工作人員好說歹說,他才肯放下球拍。後來在家人和醫生的勸說下才停下了打球,呂正操自己也笑着說:「實在打不動了,就去給人家頒獎。」
呂正操的晚年生活可不止有排球,他還會經常看書,有時下下棋,照他的話來說,那就是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缺一不可。
2009年10月13日14時45分,這個百歲老人也閉上了雙眼,這也是最後一位開國上將的逝去,一代人走進了歷史,一個時代也離我們而去了。
結語:
英雄的遠行,意味一個傳奇年代的離去。
在戰火中長大的孩子,到榮譽滿身的將領,他們一生寫滿了故事,每一段的故事都是歷史的倒影,都是血與淚的摻雜。
每當人們談起他們的殊榮時,幾位老人總是會說自己不過是戰爭的倖存者,如果沒有老百姓的話,自己又算得了什麼呢?這輩子永遠都不能忘記那些人民的流血犧牲。
歷史終將逝去,時代也會更迭。不能忘記每一位抗日戰將的付出,更不能忘記人民的犧牲。
參考文獻:
- 潘姣娣. 抗日名將呂正操[J]. 檔案時空,2012(7):19-21. DOI:10.3969/j.issn.1672-3627.2012.07.006.
- 馮曉蔚. 記呂正操一生中的三件大事[J]. 中華魂,2020(9):41-47.
- 張鐵. 出奇制勝打日本嘔心瀝血管鐵路——記開國上將呂正操[J]. 蘭台世界,2009(23):18-19.
- 呂正操——新中國最後一位開國之將[J]. 現代班組,2009(11):50.
- 黃進琪. 百歲上將呂正操的傳奇人生[J]. 世紀風采,2008(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