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與林彪的交集不多,最密集、最深入的,要數1949年下半年解放華南系列戰役。彼時陳賡率二野第四兵團,暫時轉隸四野由林彪指揮。這兩位軍界高人配合,發生了不少趣事,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陳賡與林彪的五次爭議。
按理說百萬雄師過大江之後,南方廣大地域國民黨軍已如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以四野百萬之師和陳賡強大的四兵團揮師南向,該當有徵無戰、易如反掌了,林、陳二位還有啥事可爭的呢?是不是因為陳賡是黃埔一期,林彪是黃埔四期,師弟指揮師兄,陳林之間有點尷尬呢?還真不是。
事實並不像大眾想像的那麼簡單。我們且一一翻看林陳二位的五次爭執。
第一次,打湖南還是打廣東?
陳賡四兵團原是二野部隊,1949年5月25日,中央軍委命令,陳賡率四兵團三個軍轉由四野指揮,為加強兵力,二野還要把五兵團的十八軍加強到陳賡四兵團。
陳賡兵團早在解放戰爭之初就被作為一個戰略級的單位使用,1947年劉鄧挺進大別山時,陳賡兵團就獨力承擔起進軍豫西支援劉鄧的任務,當時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並稱,另外兩路都是方面軍級別的,唯陳賡是兵團級。沒別的原因,就是陳賡能打,戰略眼界又高。
此次再度由二轉四,陳賡習以為常,並沒有什麼不適應,都是為了大局嘛,在哪打、受誰指揮都一樣。
誰知剛一轉隸,陳賡就鬧了個小小的不痛快。四野派人到江西見到陳賡,傳達了四野首長的指示,陳賡當場表態堅決服從四野黨委首長命令。接着,四野聯絡官說,要把電報 密碼本發到各師,說這是四野的指揮習慣,一旦有事,務必保證野司能夠直接溝通到師部。
陳賡面露不快。他早聽說林彪指揮風格比較細膩,也對這位後來居上的小師弟的指揮藝術十分欽佩,但欽佩歸欽佩,不代表全部認同。就以越級指揮這件事來說,陳賡就不認同,他基本不會越級指揮到師一級部隊,經常對人說,如果兵團司令直接把電報打到師甚至團,那是對軍長的不尊重,不利於軍長發揮主觀能動性。
陳賡有心拒絕這樣的命令,畢竟轉隸只是暫時的,四野、二野各有各的指揮、管理風格,只要指揮上沒有障礙就行了,不必事事都按四野的辦。但陳賡並沒有直接懟回去,還得尊重四野的命令,陳賡作了變通,命令:四野野司的密碼本可以送到師一級,但只有執行特殊任務的師級部隊,野司和兵團部才會越級指揮。
陳賡的變通,既顧全了林彪的面子,也維持了四兵團原有的指揮習慣,恰到好處,林彪知道後挺滿意。後來作戰中,林彪果真沒有越級指揮過,所以對四兵團的命令,全都下給陳賡,而不越級指揮他的軍或師。
這個小插曲似乎是個標誌,陳林的合作一直都不太順暢。
很快第一次分歧和爭議就來了。
當時華南國民黨軍,大概有三部分:桂系全部人馬,蔣介石嫡系宋希濂兵團,以及廣東的余漢謀所領部分國民黨敗殘兵馬,總計約一百餘萬人。
林彪在湖北重點針對宋希濂進行攻擊,白崇禧在湖南觀望成敗,林彪下令讓陳賡兵團速出江西入湖南,截住白崇禧。
陳賡認為這個命令不合理。理由是白崇禧老奸巨猾,他手中只剩三十多萬人馬,不會過早與我軍決戰。他的根本之地在廣西,照目前來看,他肯定會節節退入大本營,依託西南山區與我軍頑抗。
陳賡建議不進湖南,直接殺奔廣東,進行大範圍、遠距離的迂迴,把白宋餘三股人馬全部兜住。
否定上級意見,不僅面子上不好看,還涉及部隊重大行動的調整,非同小可。
陳賡沒有拉上四兵團黨委集體頂雷,而是個人名義,直接向中央軍委提出意見,同時報林彪和劉鄧。
很快,中央軍委反饋回意見,說白崇禧本錢小,不會過早決戰,按照陳賡的打法似乎更為妥當。
林彪愉快地接受了中央和陳賡的意見,同意陳賡兵團迅速向廣東猛烈穿插。林彪對戰況看得還是相當明白的,白崇禧敢在大敗之際忽進忽退,對解放軍發起反擊,神出鬼沒,變幻無方,四野七十餘萬主力殺進湖北,居然沒抓到白崇禧主力,可見其並非庸人。陳賡的建議還是滿有道理的。
第二次,盛暑不出兵
林彪按陳賡的意見,下令四兵團立即動身南下。
陳賡又有意見了。
當時是7月17日,南方正當盛暑時節,天氣極熱。四兵團絕大多數將士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自渡江以來,已有七千多人中暑或患其他熱病,非戰鬥減員太多。連馬都受不了熱病數百匹。
由於連續進軍,而且是在山中進軍,不少部隊遇不到村子,連續在野外冒雨露宿,許多戰士都患病無法行進,連隊發病率普遍在25%以上,沖在最前面的秦基偉所率十五軍,有的連隊發病率居然高達70%。
二野劉鄧首長聞知四兵團處境較為困難,緊急調撥一部分物資向江西送。
陳賡強烈建議,不要頂着三伏天走,代價太大,消耗太大,建議在江西一邊等二野後方送來的物資,一邊讓將士們休整避暑,待三伏天過後再向南進軍。
這次發電報不再是陳賡一個人署名,司令員陳賡、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聯合簽名。
林彪接電後,命人核實情況,是否真如陳賡所說有這麼大非戰鬥減員。一問果真如此,不光陳賡兵團是這情況,協同四兵團作戰的四野十五兵團,同樣也是叫苦不迭。四野部隊以山東人、東北人為主,哪見過華南這麼炎熱潮濕的天氣。有一支部隊貪圖涼快,駐紮在鄱陽湖口附近的地方,沒有遵陳賡之令駐紮到高地,而是在山下叢林茂密之處紮營。
陳賡命令他們馬上轉移,否則極有可能被山洪沖走,他們起初不信,哪會有這麼突然的山洪。誰知一到夜裡突然下大雨,把宿營地沖了個稀里嘩啦。
林彪得知後,明白華南天候地理與東北大不相同,便同意陳賡之請,命令過了三伏再出兵。陳賡四兵團一直休息到9月初才南下。
第三次,林彪為何不讓打廣州?
大軍南下,四野主力向西南進軍,陳賡四兵團直入廣東,兵臨廣州。
此時廣州國民黨軍已是一夕數驚,全無固守之志。
陳賡決意速速拿下廣州城,正準備進兵之際,林彪突然來電:停止進攻廣州。陳賡非常不理解。
什麼原因呢?
原來,林彪在衡陽寶慶(今湖南邵陽)抓住桂系主力,將李宗仁、白崇禧起家的王牌鋼軍第七軍打殘了,其餘主力部隊亦在湖南廣西交界處,正準備往廣西急退。
林彪考慮到,如果陳賡逼廣州過急,余漢謀十多萬人將有向西竄入廣西的可能。四野主力正與桂系纏鬥未分,突然加入這一大坨敵人,勢必增加殲滅桂系的難度。
所以林彪命令陳賡率四兵團三個軍取道粵北,直接殺入廣西,直取桂林,來一招釜底抽薪,徹底斷掉桂系的後路。
至於廣州,到手的勝利當然不能放棄,林彪命令鄧華十五兵團留在原地監視廣州之敵。
這個戰略視野也是挺寬廣的,陳賡承認有一定合理性,但這並不是當時的最優解。部隊中甚不服氣,陳賡指揮二野的四個軍,其中一個已經從陳賡手下抽走,轉隸入四野十二兵團,此時要四兵團放棄即將到手的廣州城,反而叫四野十五兵團留在廣東。什麼意思嘛!功勞全叫四野同志們得嗎?
陳賡及時制止這種不負責任的牢騷話,請出時任中南局書記葉劍英,會同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等人,研究兩廣作戰形勢。
陳賡就林彪的命令提出異議,如果放棄廣州去打桂林,山高路遠,部隊如此遠距離地開進,能不能趕在白崇禧竄回桂林之前殺將過去不能保證。這是其一。其二,從各方情報分析,余漢謀由於歷史上兩廣並不和諧,並無西竄廣州的打算,頂多在廣州打一陣子,然後南逃雷州半島,再逃到海南島。
此時棄廣州奔桂林,豈非不智!
葉劍英和鄧華等人都覺得有理,於是聯名向中央軍委和林彪同時發報,請求打完廣州再說。
毛澤東接報後支持陳賡的意見,但出於尊重一線將帥的考慮,並沒有完全否決林彪的提議,要他們再商量商量。
林彪接報後也感到陳賡說得有理,於是重新下了一道命令:陳、鄧二兵團繼續對廣州保持攻勢,但不完全放棄西進的意圖。
話裡有話,林彪同意了陳賡所請,但被駁了面子,畢竟還是有點不太高興,總體作戰原則仍按自己打算得來。
這就埋下了後兩次爭執的根子。
第四次,放棄追擊粵殘敵
果不出陳賡所料,解放廣州城相當順利,余漢謀無心亦戰,迅速撤走,向西南逃跑,直奔雷州半島而去。
陳賡率軍迅速追擊,這當口,又接到林彪命令:請陳兵團暫時停止追擊,迅速轉兵西進,會同四野主力,在廣西全殲白崇禧殘部。
陳賡理解林彪的苦心,白崇禧所部是重中之重,兩軍合力殲滅白部是解放南中國的主要任務,而打擊余漢謀殘部屬於次要任務,林彪的命令沒有錯。
但是看當下,若是縱容余漢謀逃入海南島,日後勢必增加解放海南島的難度。眼下全殲粵軍殘部已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狀態,加把力打下去,就能全殲,縱之使去,太可惜了。
陳賡這次學聰明了,不再發電報請求林彪更改成命,而是把命令扣下,讓各軍繼續按之前命令追擊余漢謀。
只做不說!
林彪得知前線情況後,再度發電說:如你們已經追上敵人,則可繼續打,如暫未追上,就請立即轉兵西進。
陳賡樂得哈哈笑,當時各軍已經緊緊咬住余漢謀殘部,在著名的兩陽殲滅戰中,將余漢謀從廣州逃出來的四萬餘人全部吃掉。
解放廣東的戰爭划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第五次,十五軍停止追擊留遺憾
解放廣東後,陳賡立即按林彪指示轉兵西進,一頭殺進廣西,與四野合力進攻白崇禧殘部。
四兵團擔負的是在最南邊兜擊桂系的任務,防止桂系殘軍從北部灣渡河逃往海南,或從中越邊境逃往越南。
1949年11月30日,陳賡指揮十五軍攻佔廣西陸川縣城,國民黨軍黃傑兵團加速向南潰逃,有逃往越南的跡象。
陳賡急令秦基偉,務必趕在黃傑前面佔領上思縣,兜住敵人不使其逃出國境。
秦基偉正待出擊,林彪突然來電報,要求十五軍留在當地肅清匪患,不必再往南進了。
陳賡接令後一怔,他原本想再來個先斬後奏,抓住黃傑再剿匪,但想到自歸四野指揮以來,已經發生了四次不大不小的爭執,如果再抗命不遵,以後和林總就真不好見面了。
陳賡笑哈哈地對郭天民說,這次必須得聽林總的,按他說的辦,讓秦基偉不要追了。
十五軍就地停下來,而黃傑就此逃出國境,是為解放廣西戰役的小小遺憾。
林彪、陳賡之所以屢次發生意見不一致,並不存在什麼意氣之爭或門戶之見,而全出於戰爭實際所考慮。白崇禧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指揮水平最高、最富韜略的一位。
他指揮桂系和國民黨殘兵,在湖南兩廣的廣大範圍內,忽進忽退,忽打忽停,令善用兵如林彪、陳賡者,也不易看清戰場的真實狀況,兩人基於不同的戰場實際作出了不同判斷,這才有了爭執。但這些爭執並沒有影響兩大野戰軍的合作,畢竟結果是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