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3架德國戰機穿過歐亞大陸,飛抵日本,與日本航空自衛隊開展為期3天的「共同訓練」,這是歷史上德日雙方首次在日本領空進行軍事演習。德國國防部部長蘭布雷希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美、英、法、蘇劃片進行佔領管制,1949年5月美、英、法佔領區合併建立了聯邦德國、蘇聯一方作為回應,建立了民主德國,從此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冷戰開始之後,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頓時成為了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抗的前沿陣地,甚至將重新確立二戰後秩序的《雅爾塔協定》拋在腦後,美蘇雙方分別支持東西德重新成立了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
1955年11月,聯邦德國(西德)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立了國防軍,隨後聯邦德國推出了全民義務兵役制度,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聯邦德國國防軍兵力最多時超過了47萬人、坦克超過4800輛、裝甲車超過6300輛,還擁有一千多架各個樣式的軍用飛機,甚至還擁有美方配置的戰術導彈,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而東德也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56年3月成立了東德人民軍。雖然東德的經濟實力不如西德,但是擁有當時世界上工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蘇聯的支持,其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根據資料顯示,東德人民軍巔峰時期兵力總數多達20萬,2400輛坦克、超過7600輛的裝甲車、五千多門火炮、二百多架軍機。
一直到1990年德國完成統一之後,東德人民軍和西德國防軍才正式組建為德國國防軍。
時至今日,德國的軍事實力在北約和歐盟框架之內,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尤其是在新任總理舒爾茨上任之後,曾經在德國聯邦國防軍年度會議上表示,德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已經做好了承擔起歐洲大陸安全領導地位的責任。
德國政府為了實現舒爾茨的「雄心壯志」在2022年6月批准了一項高達1000億歐元的特別國防基金,用於將德軍打造成為歐洲「裝備最精良的武裝力量」。光有口號,沒有實際行動也不能證明這支「裝備最精良的武裝力量」的「決心」。於是德國將目光放到了同為二戰戰敗國的日本身上。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本次日德進行的空中聯合訓練是德國「疾速太平洋2022」空中聯合軍演的一部分,這場軍演以8月15日,13架德國空軍戰機在24小時之內抵達新加坡拉開序幕,德國無疑是用這一舉動顯示自己的空中力量。這也是德國在二戰之後,首次將戰機派遣到印太地區。
德方表示本次派遣3架戰機飛抵日本與日本進行「共同訓練」的目的旨在促進德日兩國軍隊互相了解,提高戰術技能。並且表示,雙方訓練的範圍僅限於編隊與導航。
就德日兩國本次「共同訓練」的真實目的,相關人士分析認為,雙方演練的科目雖然簡單,但是可以提升德國在亞太地區的聯合空戰能力,同時也可以藉此機會幫助德國融入亞太盟友的作戰指揮系統中。
德國國防部部長蘭布雷希特曾經表示:「國際安全事關所有人,任何國家都不能袖手旁觀,我們知道,歐洲--大西洋安全和印太安全是相互聯繫的,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希望幫助和維護這個重要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此話一出,立即遭到批評者的反對,批評者的觀點認為,中國與朝鮮對德國構成的直接安全威脅,很小或者是沒有。蘭布雷希特認為:「鑒於印太地區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經濟和地緣政治重要性,那裡發生的任何衝突,都會以多種方式對德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她甚至提出了日本在維護印太地區安全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的觀點。
而德日軍隊的交流,國內專家表示:德日近期加緊合作交流有三方面的考量:第一,德國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國,也是歐洲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日本希望通過與德國的軍事合作,進而拉攏北約及北約成員國,參與到東亞事務當中來一同制約中國。其次,德國目前也願意藉此機會,將自己的實力與觸角擴展到東亞和印太地區,用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
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德國和日本兩個表面上沒有明確表示,但實際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兩個國家希望通過軍事交流的方式,來起到在台海地區一同制約中國的目的。此前解放軍在台灣海域舉行聯合軍演時,德國曾經聯合G7國家發表聲明對此進行所謂的「譴責」,其實從這就能看出德國的其真實目的,然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聯合國也發表過:「如果中國打算採用軍事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德國也將派出軍隊」的言論。再加上對台灣問題指手畫腳幾十年的日本,德日兩國所謂的「共同訓練」和「軍事交流」的目的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