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往坑道里送一個蘋果,我就給誰記二等功」這是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中定下的立功標準。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爆發,一場連級對抗,為何會發展成師團之間的大戰役?這場戰役有多殘酷?同樣是對抗美國人,為什麼日本軍隊的坑道戰會一敗塗地,志願軍卻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01
1952年10月,朝鮮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志願軍和美軍陷入曠日持久地長線對抗。
然而在美國國內,關於發兵入朝的爭論不斷,「我們為什麼要派幾十萬小夥子,去幫上萬公里外的韓國人打仗?」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無法做出回答。
1952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抓住這個機會攻擊杜魯門,競選中他高調宣布「如果我當選,我將立馬結束朝鮮戰爭」。
一方面,是杜魯門所在民主黨民調持續走低,另一方面,是共和黨艾森豪威爾聲望與日俱增,不甘失敗的民主黨政客決定來一場豪賭,他們揚言「要給中國軍隊一點顏色看看。」
而在另一方面,第七屆聯合國大會即將召開,如果能取得一場大勝,美國人將會在談判桌上擁有更多底牌,迫使志願軍做出極大讓步。所以從一開始,上甘嶺戰役的政治意義就大于軍事意義。
為了達到這場「政治作秀」,美國人不可謂不煞費苦心。他們安排了「火炮狂人」范弗利特作為最高指揮官,還從世界各地拉來一票記者,號稱要對戰役進行全過程「實時報道」。
然而美國人沒料到的是,正是這場「政治作秀」,不僅打出了他們建國以來的最高軍隊傷亡率,且在全世界的媒體前,丟了大臉。
02
很多人不知道,上甘嶺戰役爆發初期,只是一場連級戰鬥。彭老總曾回憶說: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而上甘嶺只是五聖山的一個前沿陣地。
這個陣地有兩個小山頭,總面積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里。所以安排的駐防部隊,只有15軍的兩個連加1個排,連營級戰鬥單位都沒有。
這塊地方是如此之小,大兵團根本施展不開。美國人的計劃也很簡單,他們打算出動了一個營,用5天時間,約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
但是戰爭的走向很快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考慮到軍事現狀以及「表演效果」,美韓聯軍實際出動了7個營,320門火炮,47輛坦克和50餘架飛機對僅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嶺展開進攻。
十五軍得到消息後,立馬組織部隊進行增援。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安排135團團長張信元進行夜間反擊,並重新奪回高地。
就這樣,美國人夜裡丟了陣地,白天組織衝鋒,志願軍白天在山體里挖坑道,晚上與美軍硬碰硬。
這場戰役打得有多殘酷?十五軍軍長秦繼偉說「誰能往坑道里送一個蘋果,我就給誰記二等功」。
美國人瘋狂地傾瀉着彈藥,上甘嶺每一平米土地,每分鐘要承受76枚炮彈的爆炸,超過了二戰以來人類彈藥密度的最高水平;我方山頭陣地平均被削低兩米,幾乎所有的坑道外側都短了三至四米。
對我軍造成最大的困難,是後勤補給嚴重不足。上甘嶺兩座高地,相距最遠不過1000米,美國人卻安排了十道封鎖線。
派出去一個班送物資,只有三分之一的戰士能活着走進坑道。據統計,有超過1700名後勤人員在上甘嶺戰役獻出生命。
然而我軍的頑強抵抗讓美國人始料未及。在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下,美軍騎虎難下,只能硬着頭皮搞「添油戰術」。
美韓聯軍累計投入3個步兵師,外加8個獨立團,2個獨立營,甚至還有1個空降團,總兵力竟然高達6萬餘人。
但在付出了范弗利特彈藥量和近40%的傷亡率後,他們徹徹底底的失敗了。要知道,此前美國最殘酷的一場坑道戰,對日硫磺島戰役,傷亡率不過32.6%。(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03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坑道戰,為什麼硫磺島戰役中日軍被美軍全殲,而上甘嶺戰役美軍卻難以撼動志願軍?
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的陣地比上甘嶺大20倍,炮火打擊密度僅為志願軍的十分之一,守將栗林忠道花了七個月時間,用大型機械挖空整個山體,甚至造了一個擁有300門重炮,上下九層的鋼筋水泥要塞。
反觀志願軍,沒有鋼筋混凝土,更不要提大型機械,只能用工兵鏟或者徒手挖,從物質上看,日軍高出志願軍幾個檔次。
但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說到底還是人。硫磺島戰役期間,日軍戰術呆板,思想僵化。他們一共發動了15次「萬歲衝鋒」,無一例外被美國強大的火力輸出打了回去。
而志願軍擁有世界級班排戰術,在坑道戰的前十天,累計發動148次小規模夜襲,打得美軍寢食難安。
此外,日軍的士氣低落,志願軍則士氣高漲。硫磺島是一座孤島,面對美國的包圍,士兵感到絕望。
近10年的東亞殖民戰爭讓日本走向山窮水盡,大範圍饑荒在國內蔓延,日本兵不知為何而戰。
志願軍恰恰相反,4年解放戰爭「打土豪分田地」調動起億萬群眾的革命積極性,保朝鮮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同樣的坑道戰術,同樣面對美軍,一勝一敗一榮一辱。朝鮮戰爭以後,在東方隨便架起一座大炮,就能讓一個國家卑躬屈膝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朝鮮戰爭以後,美國軍隊陷入了70年的對華陰霾,時至今日先輩的福澤依舊隱蔽着我們!朝鮮戰爭以後,再無人敢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因為他們會想起那年冬天,黑衣里的死神!
時值上甘嶺戰役七十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對那群「最可愛的人」,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金陵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