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赫爾松戰區的基本情況,我們就不談了。新讀者簡單看圖,大體就是上面這些意思。
而我們上一次談赫爾松方向的戰況,是在9月16日,當時烏軍反攻已經有18天時間。其取得的戰果是:
北部戰線突破俄軍於第一道防線上的幾個要點城鎮,包括重要的維索科皮利亞等地,不過在繼續向南突擊時遭到阻滯,未能突破俄軍於城鎮要點南側的野戰陣地。
河防戰線上,烏軍在向南繼續拓展橋頭堡,同時集中攻擊部隊反覆衝擊縱深區域。
中部戰線上,反擊布拉格達特涅(北)無效果,基本限於停滯。
南部戰線上,初期的大規模反攻無效後,烏軍在積極積蓄力量,準備下一次的突擊。
談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分析下烏軍在赫爾松戰線的反攻預期到底是什麼。
首先,預期肯定不是上面那個結果,要知道即便沒有後續烏軍在哈爾科夫的大勝作對比,這戰果也交待不過去。說好聽點,烏軍是突破了俄軍的防禦;說難聽點,俄軍四道外圍防線,這可是一道都沒有被打垮呢!
那麼烏軍比較理想的預期是什麼?
第一:北部戰線
①突破俄軍北部以T2207公路沿線要點組成的防線,使得烏軍可以由這條公路自由地轉運兵力;
②打掉維索科皮利亞的俄軍突出部,吃掉因古列茨河旁的阿爾漢格利西克,就此打通第聶伯羅到尼古拉耶夫的鐵路線;
③吃下阿爾漢格利西克後沿因古列茨河南下,瓦解俄軍北部河防;
④沿第聶伯河南下,直衝俄軍在第聶伯河邊的要點伯斯萊夫(卡霍夫卡對面)。
第二:河防戰線
①擴大橋頭堡,確保穩固的渡河作戰基地;
②拿下橋頭堡以北的達維季夫布里德,並沿T2207公路向北進攻,與阿爾漢格利西克南下的烏軍匯合,瓦解這一方向的全部河防;
③由橋頭堡南下,瓦解這一方向的俄軍河防;
④以生力軍直衝布魯金西克,隨後沿T2207公路向東南高速衝擊,直指40公里外的伯斯萊夫。
也就是說,烏軍在北部戰線和河防戰線上的動作,其實是聯動的。如果最終階段性任務完成,兩軍會師於伯斯萊夫的話,也就吃下了河西赫爾松的北半部。
烏軍在這次反攻中,投入的最大力量就是在這一方向。當然之所以如此,潛在的另一個原因是北半部俄軍的補給更為困難,且距離核心的赫爾松市尚遠,防禦力度必然要低些。
待這一方向打出實際戰果後,將為下一階段進攻赫爾松市奠定基礎。
第三:中部戰線
這一方向上的俄軍在烏軍反攻前,率先發動攻擊拿下了布拉格達特涅(北),將戰線向烏軍一側反推了一大截。
這樣的話俄軍對烏軍圍攻斯尼弗瑞夫卡的部隊後勤線會造成威脅,同時再向西穿越烏軍一個城鎮壁壘帶的話,到尼古拉耶夫的20公里範圍內無險可守,對該市的潛在威脅是存在的。當然現階段的俄軍,尚無力直攻尼古拉耶夫市。
烏軍在這裡反攻顯然是想奪回布拉格達特涅(北),改善局部戰場形勢,同時牽制一部分俄軍兵力。至於說集中生力軍圍攻斯尼弗瑞夫卡,這一方向烏軍沒有這麼大力量,而且意不在此。
對斯尼弗瑞夫卡的攻擊,應該會在烏軍預期下吃掉北半部之後,才會再統籌安排。甚至於這個點不用直接攻擊,在北部和赫爾松方向得手後,俄軍自然沒有堅守的必要。
第四:南部戰線
南部戰線上烏軍的動作,又分為主線和輔線。
主線上便是集結一部分主力軍直衝赫爾松市,當然其真實目的未必是一口氣奪占赫爾松(不過俄軍直接撤走的話,那烏軍也沒理由不要),而是打破俄軍在赫爾松市外圍的防線,將接觸線推至赫爾松市外圍。
這樣在軍事上可以為後續的戰事打下基礎,在政治上也比較好宣傳。
在輔線上則是沿着入海口岸邊向奧列克桑德里夫卡進攻,拿下該點後從南側迂迴赫爾松市,形成比較良好的攻擊態勢。
如果以上四條戰線的預期都能實現的話,那麼本階段的反攻任務就算完成,下一階段將是以赫爾松市為直接目標的反攻作戰,如果能逼退俄軍,則烏軍在赫爾松大反攻中的河西作戰任務將全部完成,軍事和政治勝利都將十分巨大。
至於說烏軍再強渡第聶伯河向河東岸組織進攻,打到克里米亞。這個扯得有點遠,估計烏軍暫時也沒有考慮這個問題——當然宣傳上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