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不斷向中國擠壓和挑釁,這也讓中國不得不選擇對美國展開反擊。而這也是近段時間世界關注的焦點,全世界都擔憂第一大經濟體與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畢竟他們之間爆發衝突,將會是世界經濟的災難,同樣也會讓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格外擔憂。對此。《德國之聲》就發表了以「德語媒體:德中不會脫鉤 但德國必須以防萬一」為標題的評論報道,提醒德國政府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
《德國之聲》是援引柏林出版的德國《世界報》以" 我們必須為對華衝突做好準備 "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佩洛西訪台,讓大家再次意識到了來自中國的威脅。作者認為,這種警示十分重要,因為與中國的衝突遲早會發生,西方不能再對此視而不見。顯然這種論調在污衊中國的同時,分明就是在為美國洗地。要知道台海問題的爆發顯然與美國的慫恿和挑撥直接相關,正是因為佩洛西違反了美國對中國的承諾,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才會讓中國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
可是我們看到在西方的媒體當中,顯然將中國的反應放大化,將美國的挑釁虛無化,這就是赤裸裸的雙標。《世界報》刊評就指出,西方與中國早晚會發生衝突,德國必須早做準備。德媒認為,「北京則對台灣持有違背國際法的主權訴求,並且會在必要時動用武力。過去幾天,北京侵犯台灣疆域開展實彈演習,這表明中國不會對這個島嶼鬆手。」可見這個《世界報》絕對是赤裸裸的美國喉舌,在整個西方宣揚錯誤言論。否則作為一個擁有一定影響力的媒體,連最基本的國際共識都不知道,這不就是惡意歪曲事實嗎?
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台灣擁有國家主權,這是聯合國都承認的基本事實。然而德國《世界報》卻能公然說出這種言論,可見他想在歐洲世界所宣揚的信息是多麼無恥。而且該報還煞有介事的挑釁稱,德國在2021年下半年向印太地區派遣'巴伐利亞號'護衛艦時,由於擔心觸怒北京,並沒有靠近中國提出非法主權訴求的島礁,也沒有穿越台灣海峽,反而還尋求對上海港進行友好訪問。」這種觀點分明就是在指責德國政府沒有對中國展開強硬,反而是對中國表現軟弱,這就是典型的挑撥離間。
對此,《世界報》認為,「佩洛西訪台讓我們意識到了中國對台灣的威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根據台灣政府的估計,中國大約會在2025年具備攻台、且代價可控之能力。我們不能再繼續對即將到來的對華衝突視而不見了,它早晚會來。現在我們還有時間為此做好準備。」顯然這就是德媒的危言聳聽,他們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德國政府在經濟領域上選擇與中國脫鉤。而這樣的做法不正好,適應了美國的要求嗎?這也讓我們懷疑這個德國媒體就是美國的喉舌。
另一個德國媒體《商報》刊發評論指出,如今歐洲政界以及各路專家都在警告與中國徹底脫鉤之可怕場景,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要求完全脫鉤,危言聳聽只會正中北京下懷。《商報》認為,最遲從本站台海局勢驟然升級起,所有人都必須明白,世界正在邁向中美衝突越來越激烈的時代。尤其是產業鏈與中國緊密嵌合的德國企業,必須馬上為衝突進一步升級做準備。顯然這種危言聳聽的報道,就是在恐嚇德國企業儘快做出轉移的準備,因為理由就是戰爭近在眼前。
《商報》渲染,「近年來,中國正在戰略關鍵領域推動有針對性地脫鉤。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則數十年來受益於歐盟等開放市場。德國企業曾經心甘情願地讓中國夥伴了解最新技術,中國技術人員能夠從德企學習取經。一直到短短几年前,中國企業都能收購任何一家想要收購的歐洲企業。相反,歐洲企業從來沒能在中國市場擁有這樣的特權。」這樣的論調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完全是一種顛倒是非的說辭。
中國並沒有推動所謂的脫鉤,而是美國和西方針對中國進行技術限制,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打壓,這才是真正的事實。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逼迫中國企業不得不自我研發,這難道也被稱為中國在經濟脫鉤,可見西方媒體有多無恥。同樣中歐之間的經濟技術交往,往往都是西方國家很不願意將技術轉移給中國。就像德國車企一樣,我們拿出了市場,卻並沒有換來技術,這是赤裸裸的事實。這並沒有像德國《商報》所宣傳的那樣,他們分明就是在倒打一耙。
如今他們更願意看到中美兩國因為台灣問題而爆發衝突,而在這之前,他們更希望本國的企業選擇與中國脫鉤。這樣不僅僅能夠在經濟領域上對中國造成打擊,同時又能防止未來爆發大規模衝突後,不至於讓本國企業受損。對此,《商報》就宣稱,「北京推進國家統一進程也意味着美中之間的直接軍事對抗,經濟界現在必須認識到這一點,並且採取相應行動。」而所謂的行動無非就是讓德國企業撤離中國市場,可問題是這符合了美國的心意,卻並不符合德國企業的利益。
畢竟德國車企50%的利潤都來源於對華市場,撤離中國市場就等於德國企業的倒閉,德國企業會做這樣的選擇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