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2022年07月01日09:25:08 軍事 1637

近日,美國媒體「Sandboxx News」製作了全球現役隱身戰鬥機數量對比海報,美國以600多架F-22A和F-35登頂榜首,中國則以150餘架殲-20位居第二,澳大利亞非常意外地以50架F-35A排列第三。此外,這份原本只列舉全球隱身戰機數量排名前10的國家,卻又非常「貼心」地註明俄羅斯現有16架蘇-57,在全球排第11位,用意不言自明。這張海報傳回國內後,輿論最關注的問題並非美軍兩型隱身機,也不是飽受非議的蘇-57,顯然還是國產殲-20,更具體一點說,是殲-20如今的服役數量和未來的生產數量。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來自「Sandboxx News」的海報

2016年,殲-20順利結束為期5年的試飛,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2018年,經過部隊試用調整後,完全體的殲-20正式大批量生產。2021年9月,官方公開表示殲-20已經裝備國產發動機(一般認為是渦扇-10C),宣告這款重型隱身戰機全部國產化。至此,殲-20的生產進入全新階段。從理論上說,再也沒有其他國家可以直接影響殲-20的生產進程、服役規模,只會取決於國內戰鬥機部隊的需求,以及生產廠家的生產能力。鑒於這兩個方面事關重大,外界很少能得到準確信息,因此,不妨看看此前國產戰鬥機以及國外隱身戰機的生產速度,來估算殲-20的生產裝備情況。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最新型殲-20已經裝配國產渦扇-10

1997年4月9日,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首架F-22正式下線,並成為全球第一架真正成型的隱身戰鬥機。2011年12月13日,最後一架F-22A交付,入列美國空軍第3飛行聯隊第525戰鬥機中隊。至此,為美國空軍和國民警衛隊生產的187架F-22A訂單宣告完成,扣掉為期5年左右的試飛階段,F-22A實際生產了約9年時間,平均每年交付約21架。需要注意的是,「21架」這個數量並不是一個成熟的航空產業生產先進戰鬥機的正常速度,70年代末期開始服役的美國空軍上一代主力戰機F-15,早期量產速度遠遠高於這個水平。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第一架下線的F-22

背後的原因在於,當時美國海軍一直與美國國會交涉,試圖保持F-22A的生產總量(最初計劃是750架),但當時美國空軍正處於全球無敵的狀態,美國國會因此堅持削減F-22A項目的開支,而降低生產數量當然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在美國空軍與美國國會僵持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數字令F-22A的生產節奏一再被打亂,美國空軍也試圖延長F-22A生產時間以等待新的變數。這些都使得F-22A的交付進度受到影響,平均起來每年生產21架也就頗為無奈了。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F-22A的生產數量一變再變

而事實上,在F-22項目規劃階段,預生產方案是這樣的:2000年生產6架第二批次的試生產型號(第一批次是原型機),2001年生產12架第三批次以驗證整機性能,2002年提高到20架,2003年進一步增長到30架,最終從2004年開始保持每年48架的速度,一直到2020年之後生產結束,轉而準備下一代戰鬥機的生產。以此為例,似乎每年48架才是大國空軍比較理想的重型隱身戰鬥機生產速度。鑒於我國戰鬥機部隊和總體規模和面臨的威脅程度,與F-22A研發時美國空軍面臨的冷戰局面類似,因此可以將殲-20理想的年生產速度確定在48架。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F-22A原本是為應對蘇聯空軍而生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中航工業是否能夠保障殲-20以每年約48架的速度生產。具體來說,美國航空工業為保證F-22A順利生產,共動員2700餘家大小企業參與,總參與人數一直保持在95000人左右。在早期生產F-22A時,僅為塗刷表層隱身塗料,就需要花費35000工作小時。如此複雜的生產模式,不僅令F-22A獲得了優異的性能,也導致造價一路飆升。這些因素也使得F-22A重開生產線變得沒有可能。如果測算中航工業是否有能力保障實現上述的生產能力,殲-10C的生產過程最具有代表性。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下線的最後一架F-22A

2014年,基於殲-10B發展的殲-10C開始小規模試生產,最終在2016年開始高速生產,至今已服役超過240架,平均年生產數量超過40架。殲-10C不僅是三代半的實戰化機型,也是我國驗證殲-20部分子系統的機型,其搭載的先進航電、雷達甚至是大量複合材料,都與殲-20有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生產殲-10C的成都飛機製造廠(即132廠),在過去的幾年中,同時進行殲-10C和殲-20的生產。因此,在目前132廠逐漸將產能轉向殲-20的情況下,完全足以保證殲-20每年40-50架生產速度。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殲-10C的規模相當可觀

外界在2021年初的空軍官方宣傳片中,首次發現殲-20換裝國產發動機。據此推算,渦扇-10C大概在2020年中期正式裝配於殲-20。換句話說,殲-20從2018年開始,首先裝備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生產了近三年時間,之後轉而使用渦扇-10C,開啟真正不受限制的高速生產,至今已逾兩年。這與美國F-22A在早期的生產過程非常相似,假如取「40-50架」的平均值——45架進行估算,殲-20近年來的生產總數確實達到150架左右。

此外,空軍戰鬥機部隊,已經完成從「師-團」建制向「旅-大隊」的轉變,在官方報道中提及裝備殲-20的作戰旅數量,加上兩個訓練基地殲-20的規模,也與「150架」基本吻合。因此,西方媒體認為殲-20如今服役數量超過150架的判斷,並沒有什麼問題。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殲-20服役數量已超過150架

這樣看來,就只剩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究竟需要多少架殲-20?首先,美國空軍在F-22項目早期,基於對抗蘇聯空軍的作戰需求,初步擬定了750架的生產數量。而如今我國面臨的局勢與當時的美國空軍頗為接近,殲-20關鍵子系統的生產也不再受其他國家限制,因此,最終殲-20的服役規模應該與「750架」比較接近。具體說,我國周邊的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已經從美國訂購了相當數量的F-35,並且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在韓國、日本以及關島的基地,也開始批量進駐F-35,甚至是機動部署的F-22A。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在關島機動部署的F-22A機群

再加上美國海軍在周邊海域活動的航母打擊群、兩棲戒備群上,搭載的F-35C、F-35B,那麼到了2028年左右,我國將在東、南兩個方向,面對500架左右F-35的直接威脅。如果再精確一點,如今我國空軍共裝備了100餘架殲-11A、70餘架蘇-30MKK、200多架殲-11B、24架蘇-35SK、200多架殲-16,共計600餘架三代重型戰鬥機。海軍陸基航空兵則裝備了70餘架殲-11BH、20餘架蘇-30MK2(未來這部分戰力會由空軍承擔),那麼海空軍在陸上運作的三代重型機總數達到700多架。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中國空軍殲-11B機群

鑒於海軍航母正在快速發展,未來艦載機部隊可以分擔部分壓力,並且殲-20的態勢感知能力也明顯強於三代重型機,因此不太可能按1:1的方式,使用殲-20替換700多架三代重型機。如果最終以600-650架殲-20,逐步換下退役的殲-11、殲-16、蘇-30/35,或許是充分權衡經濟性和戰鬥力的最佳結果。這個數字再加上已經服役的150餘架殲-20,總數量大致在750-800架左右。如果取平均數775架,以年生產45架進行估算,也就會延續到本世紀30年代末期,而這個節點也正是公認的下一代戰鬥機成熟量產的階段。因此,綜合產能、時間、部隊編製等因素,800架殲-20應該是比較符合國情的裝備總數。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數量對於殲-20充分發揮作用也很重要

就目前局勢簡單估算的殲-20服役數量,以及最終生產數量大致如此,那麼,800架殲-20能否有效應對美國及其盟友裝備的隱身機群呢?就目前來說,美國三軍預計將採購超過2400架各型F-35,其盟友採購數量則超過1000架,如此大的規模,確實令800架殲-20難以應對。但這總計3000多架F-35不可能全部集中在東亞地區,這片區域的航空保障能力也不足以支持如此規模的隱身戰機正常運轉。因此,美國及其盟友能夠將我國周邊F-35的可用規模,在常駐數量上翻一倍,達到1000架左右,就已經是非常不易的事情。而這時,憑藉地利優勢的殲-20機群,完全具備戰而勝之的能力,更何況,新一代殲-35隱身戰機機群還沒有計算在內。

激動人心!美媒報道現役殲-20已超150架,最終生產將達800架? - 天天要聞

已經在美國航母上部署的F-35C機群

在2005年,美國F-22A初步形成戰鬥力時,我國最出色的戰鬥機是組裝生產的殲-11A和原裝引進的蘇-27SK,國產戰鬥機更是仍在依賴殲-8F和殲-7G。如今17年過去,殲-20的生產數量已經超過150架,並且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甚至還衍生出殲-20的雙座型,這種規模和速度的發展進步,在全球可謂獨一無二。更重要的是,當年名氣遠超殲-20的俄羅斯蘇-57,如今生產數量只有殲-20的十分之一,一度被視為心腹大患的F-22A,規模也即將被殲-20超越,這是十幾年前難以想像的事情,而這也意味着,殲-20未來的路還很長。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