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電影看過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次戰役的結果是收復了三八線以北東部地區,扭轉了戰場態勢,毫無疑問戰略上我們是成功的,但我們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很多戰士在解放濟南,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解放上海立下了赫赫戰功,我們熟悉的紀律嚴明的,霓虹燈下的哨兵,也是出自這個部隊,他們沒有倒在敵人槍口下,卻消逝在朝鮮零下40度的嚴寒中。
為什麼會出現大範圍的凍死凍傷,甚至出現3個連隊成建製成為悲壯的「冰雕連「?
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南逃途中,被一幕震驚了,一排排志願軍戰士穿着單薄的冬衣,在零下40度的陣地上,手握鋼槍,保持戰鬥隊形和姿態,但他們都已經停止了呼吸,沒有倒在敵人的槍口下,卻被嚴寒奪取了生命,美軍想把手裡的槍拿開,凍得怎麼也拿不下來,不得已掰斷了3根手指。
在東北冬季生活的人都清楚,零下30多度的氣溫,日常出行棉帽、棉背心、絨褲、手套、棉大衣和棉皮鞋都是標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什麼身着單薄冬裝,大檐帽,膠皮鞋的20軍要匆忙入朝呢?
原因有4個:
- 時局陡然逆轉,出兵刻不容緩,沒有時間配備
1950年8月26日,朝軍還在與美韓軍在糾纏中,我方未決定派部隊參戰,10月18日,仁川登陸,半島局勢逆轉,幾天時間平壤已落入敵手,出兵刻不容緩,九兵團是為解放台灣準備的加強兵團,總人數達15萬人,作為九兵團的先鋒20軍,10月30日就開始北上,十幾天時間,無論如何也籌備不出這麼多的冬裝,
2 運力有限,資源有限
11月5日,20軍首趟軍列達到瀋陽時,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賀晉年驚訝地發現這支部隊,竟然戴着大檐帽,穿着膠鞋,東北部隊標配的棉帽、棉背心、絨褲、手套、大衣和棉皮鞋一概沒有,而之前準備的冬裝,都給了先期入朝的13兵團,情急之下,緊急動員機關和直屬部隊,脫下冬裝,湊了641件給20軍。但只有短短2天時間,先頭部隊就要入朝,對於4萬人的部隊來說,這是杯水車薪。隨着後續部隊的到來,至11月底,東北軍區陸續從各種方面籌備了新舊棉大衣21萬多件。
雖然陸續領的不少,但真正裝備部隊的很少,缺少足夠的運輸力量,入朝作戰20天,在美軍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車輛損失在600輛以上,即使有限的運力也要留給更緊迫的糧食彈藥,其次才是保暖品,畢竟吃不上飯,損失更大,而且部隊反應最迫切的還不是棉衣,而是皮棉鞋和手套,寒區最怕手腳凍傷,手腳凍傷拿不了槍,沖不了鋒,即失去戰鬥力。相對美軍的冬裝包括,防寒帽,厚呢軍裝,毛衣,大衣,毛襪,皮靴,鴨絨睡袋,連隊裝備棉帳篷,火爐等物資,和我軍相比天差地別。
3 部隊機動化差,缺少防寒經驗
當年我們自己不能生產汽車,都是從蘇聯訂購,汽車都是用於後方運輸物資,每個戰士自己一周吃的,槍支彈藥,只能自己雙肩背負,靠雙腿徒步,單兵負重已經大大超出標準,再加上笨重又厚重的禦寒物資,給大家一個數據,美軍陸戰一師在古土裡撤退時,部隊總人數1萬4000人,各種車輛竟達到1400輛,機械化程度之高,而志願軍27軍4個師,一個炮兵團,4萬8千多人,只有汽車45輛和依靠牲口拉的大車82輛。
另外九兵團是南方部隊,指戰員對防寒缺乏經驗,不夠重視,有的部隊(20軍60師)出發前將東北軍區補充的六千餘件棉大衣還留在地方,這也是主觀不夠重視的結果。
4 地理,極端天氣
長津湖儘管緯度並不高,為北緯40.5度左右,但它很容易受到寒潮襲擊,冬天的寒冷程度超過了同緯度的北京等地。
在正常年份,長津湖地區在10月就進入了寒冷的冬天。到11月下旬,氣溫就急劇下降到零下27攝氏度。一直到第二年3月,長津湖地區都處於風雪交加、冰天雪地的冬天。氣溫經常保持在零下30攝氏度。
而在1950年11月,即長津湖戰役發生之際,這裡迎來了60年來最冷的極端嚴寒天氣,氣溫達到了零下40多度。即便美軍的完備禦寒物資,整個戰役非戰鬥減員高達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凍傷。
綜上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屢戰屢勝,後勤保障並不是建立在體制下,而是依靠老百姓無私供應,陳老總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而出境作戰,缺少當地支持,又沒有系統的後勤保障系統,前期主要吃了這方面的虧。
1951年5月9日誌願軍成立了後方勤務司令部,並由洪學智出任司令,統籌規劃後勤一些工作,這才極大的緩解了志願軍入朝參戰後勤一系列的問題。
寫到這裡,一種對英雄的敬意和佩服油然而生,缺吃少穿,極寒天氣,還要冒着槍林彈雨捨生忘死的衝鋒,完成作戰穿插任務,零下40度爬在雪中,整個連隊化為冰雕,支撐他們的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們和平時期無法想像的。
讓我們永遠記住,冰雕連的番號
20軍59師177團2營6連
20軍60師180團1營2連
27軍80師242團2營5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