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上海作為全國醫療資源最集聚、醫療活動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為發展醫學人工智能提供了豐厚土壤和廣闊空間。上海醫療衛生領域公立醫院管理者、臨床專家們表示,上海醫療界在人工智能創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等領域,已持續布局並不斷探索創新,為推進健康中國貢獻上海力量。
加速人工智能與醫學創新深度融合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聞大翔表示,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將認真貫徹落實《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協同相關部門共同推動上海醫學人工智能發展,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與醫學創新深度融合,引領人工智能創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年內計劃構建醫療行業開放語料庫,包括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和專病等5類語料庫,累計完成250tb原始數據的預料加工,並向本市數字孿生實訓場歸集。
總書記考察時的講話為公立醫院科研創新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表示,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試點單位,始終秉持「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在醫學前沿領域不懈探索,走出一條獨具中山特色的發展道路。她說,信息化建設與智慧醫院建設是時代賦予中山醫院的使命。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引領下,醫院率先開展數字孿生「元醫院」的探索。以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為引導,圍繞「1+2+3+4」發展戰略,通過打造「1」站式智慧醫療生態圈、樹立「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的「2」大理念、明確「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的「3」個定位、構建患者孿生、醫生孿生、院區孿生、管理孿生的「4」重孿生,努力建設「十全十美」的美好未來醫院。
探索前沿技術促進「未來」產業發展
「總書記強調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一目標為上海公立醫院帶來了挑戰,更預示着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醫院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夏強表示,科技創新是公立醫院發展的核心動力,公立醫院科技創新要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於臨床實踐,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人才是第一資源,仁濟醫院將加大科研投入,持續完善科研激勵機制,鼓勵醫護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以科技創新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腦機接口是全球科技前沿熱點的代表。在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至今已完成多例「腦機接口」的臨床驗證,初步實現了運動控制、語言合成等功能的重建,給嚴重脊髓損傷、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腦卒中後遺症、重度藥物難治性精神障礙或癲癇等原先醫學上已束手無策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華山醫院院長毛穎表示,面向「未來」的技術突破背後,不僅是醫療技術實力的彰顯,更是上海這座城市構建起的一套引領未來的創新範式,一條覆蓋「基礎研究-臨床驗證-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管理體系。作為臨床科學家和醫院管理者,將始終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堅持以臨床價值為標尺,以科學精神為準則,肩負起將技術潛力轉化為臨床價值的重任,同時建好基地、充實隊伍,培養一批具備世界競爭力的跨學科卓越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用行動詮釋「創新之城」的深層內涵,真正造福患者百姓。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真正造福患者百姓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秦凈表示,作為全國公立醫院黨建示範醫院、上海市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單位和未來智慧醫院建設單位,近年來以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落地實踐,智慧診室、人工智能導診、床旁智慧服務系統等部分技術成果已完成應用部署。未來,醫院將持續深化對科技創新的規律性認識,依託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臨床研究院等創新平台,與高校、企業密切協作,在人工智能等科創領域強化原始創新、推動成果轉化、深化機制改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表示,以研究型醫院建設為核心,醫院承擔提高腫瘤患者救治療效的重任,肩負起引領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使命,將持續深化醫產融合創新發展「生態圈」,通過賦能信息技術、激發青年人創新活力,加上政府支持和投入,整合大型人工智能公司專業能力,實現跨領域、跨學科的深度合作,共同致力於解決腫瘤基礎及臨床領域「卡脖子」難題,發揮醫學科技創新在推進腫瘤精準治療中的支撐引領作用。